数字藏品平台|数字藏品受热捧,是“风口”还是“割韭菜”?

采访人员兰天鸣
【数字藏品平台|数字藏品受热捧,是“风口”还是“割韭菜”?】“发售即秒光”“买到即赚到”“二手交易可炒到近10万元”……近期 , “看得见 , 摸不着”的数字藏品被热捧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其热炒的背后暗藏虚火 , 存在引发交易风险、非法炒币、知识产权侵权等隐患 。 业内人士建议 , 防止数字藏品市场带着问题继续“狂奔” , 应通过良性监管和行业规制 , 让技术更好为艺术服务 。
价格爆炒超百倍 , 数字藏品交易暗藏虚火
近段时间 , 数字藏品交易频频引发关注: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冰墩墩数字盲盒发售 , 每个99美元 , 瞬间被抢购一空 , 再次上演“一墩难求”;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原作《群虾图》首个社交化数字藏品在上海嘉禾拍卖会上 , 最终以30万元落槌;美国数字艺术家Beeple的NFT作品在佳士得拍卖会拍出约6900万美元的价格……
NFT全称是Non-Fungible Token , 也被称为非同质化通证 。 其中 , 数字藏品领域是NF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 。
不少看似普通的马赛克头像、图片、视频等数字藏品频频售出高价 。 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上 , 单件数字藏品被卖到数百万美元已是屡见不鲜 。
“目前对于什么是数字藏品尚无定论 , 通常指使用区块链技术获取不可篡改的唯一标识后 , 在区块链和数字藏品平台上发布的数字艺术作品等 。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于佳宁表示 。
于佳宁说:“区块链技术并不直接改变艺术作品内容本身 , 但可以生成独一无二的标识 , 可以理解为一个不可修改产权证书 , 通常使数字藏品具备唯一性、真实性、可追溯性 , 好比增添了‘附加值’ , 解决了数字艺术品交易的关键痛点 。 加上各路资本涌入、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 市场热度不断提升 。 ”
据采访人员不完全统计 , 国内发行数字藏品的平台超过100个 , 这些平台“玩法”雷同 。 数字藏品获得途径包括预售、拍卖、抽奖、开盲盒、合成、拉新用户注册等方式 。 绝大部分数字藏品预售价较为“亲民”:用户花几元到几百元即可抢购 , 发售即“秒光”成为常态 。
采访人员加入了多个1000人以上的数字藏品交易社交群 。 有人滚动发布每天首发的数字藏品的名单;有人向采访人员提供抢购新发行数字藏品的软件 。 该软件可在精确时间点里 , 对最新发布的藏品进行“秒杀” , 售价为200元 。
与此同时 , 首发“低价”的数字藏品的二手交易则“虚火旺盛” 。 当前 , 不同数字藏品平台对二手交易规定不尽相同:如幻核平台不允许进行二次交易;探鲸平台允许用户之间进行转赠;在更多平台上 , 用户可自行将藏品二次挂售 , 自由定价和交易 , 平台从每笔交易中抽取数个到十几个百分点不等的交易费、版权费、提现费 。
社交网络中 , 有的二手数字藏品价格被“爆炒”超百倍:有人出近1万元求购发行价为39元的“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发行价格19.9元的敦煌系列数字藏品单件被叫卖到1.5万元以上;在多个平台里 , 有的数字藏品二手价格甚至被炒到近10万元 。
尽管价格虚高 , 但部分数字藏品著作权利颇为有限 。 幻核、幻藏、唯一艺术等平台规定 , “数字藏品的知识产权由发行方和其他权利人拥有”或“除非数字艺术品权利人书面同意 , 不得将数字艺术品用于任何除转让之外的商业目的”等 。
多位玩家向采访人员表示 , 其并不在乎作品艺术价值和著作权的高低 , “主要是看一些藏品价格涨得快 , 低买、高卖、不套牢 , 能赚钱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