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大学》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基本理论之一 , 它出自《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后人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儒家“八目” , 可见儒家认为 , 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于格物和致知 。
“格物致知”的本意是:只有在物事上能够按照法则取舍 , 懂得何时“停止”追求物事 , 内心才能获得安静 , 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 , 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此处的“格”为“法则、标准”的意思 , 格物”就是“遵照法则限止物事” 。
后来许多儒家学者将自己的观点带入了“格物致知”中 , 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 。比如南宋朱熹与明朝王阳明 。他们以自己的哲学观点分别诠释了“格物致知”的意义 , 也因此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两个高潮 。
文章插图
王阳明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什么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的含义】
先说说南宋时的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诠释 。朱熹我想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他 , 他的“存天理灭人欲”几百年被无数学者诟病 , 但我们必须承认 , 他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 。
朱熹的理论基础就一个字“理” , 但“理”在哪呢?朱圣人告诉你 , “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想知“理”就需要“格物” 。于是“格物致知”就变成了“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即所谓的“格物穷理”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其中都蕴含了无穷道理 , 一旦通理 , 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 , 胸怀宽广 , 宠辱不惊 , 无惧无畏 。
朱熹的理论曾被无数世人当做至理名言 , 甚至统治者也将朱熹的理论奉为基本国策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 彻底颠覆了朱熹的理论 , 他就是王阳明 。
王阳明曾经通读朱熹的著作 , 他也和所有人一样 , 将朱圣人奉若神明 ,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阳明格竹”的故事 。
他遵照朱圣人“今日格一物 , 明日格一物 , 豁然贯通 , 终知天理”的指示开始了“格物”之旅 。
他首先跑到家里的院子里 , 看着竹子开始“格” 。可是“格物”实在是件辛苦的事 , 他坐在院子里 , 看着有“理”的竹子 , 不管刮风下雨 , 不眠不休 , 不吃不喝 , 最后“理”没“格”出来 , 反而把自己“格”病了 。
在病中他第一次对朱熹的理论产生了怀疑 , 在此后的几年里 , 王阳明不停的“格”来“格”去 , 可是却一点没有豁然贯通的迹象 , 反而时时生活在痛苦的“格物”中 。于是他对朱熹的质疑不断的加深 , 最终在虚度了十九年的光阴后 , 王阳明在农场里“顿悟”了 , 这就是著名的“农场悟道” 。
“农场悟道”的王阳明将朱熹的理论整个推翻 , 他认为“理”并非存在于万物 , 而是存在人的心中 , 即“天理即是人欲” 。
文章插图
因此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是端正事业物境 , 达致自心良知本体 。“知”为“良知” 。这就是王阳明哲学中最著名的“致良知” 。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在王阳明哲学理论中“知”的含义和其他学者都不一样 , 他的“知”并非“知识”而是“良知、德性” 。这是他“格物致知”以及“知行合一”的精华所在 。
王阳明诠释的“格物致知”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 一个新的哲学门派也随之诞生 , 那就是“心学” 。
在那个幽静的夜晚 , 在那个不为人知的农场 , 有一个叫王阳明的人成为了无数人的指路明灯 , 他的哲学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 从此“王阳明”这个名字载入史册并永垂不朽 。
- 人类长寿的极限是什么?科学家根据基因给出一个数值,颠覆想象
- 钱学森逝世10年,中国不会再出现另一个钱老,是什么造就了钱学森
- 送兰花代表什么意思,品格高尚-爱国-健康等,友情-手足情
- 什么是红颜知己?红颜知己是什么意思
- 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 人无完人的意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多事之秋的意思?终于解开了古人说的多事之秋
- 老婆心里没你的表现老婆不喜欢老公碰他是什么意思
- 网恋奔现成功的多吗网恋奔现成功是什么体验
- 大豆品质下降是什么原因,如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