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褐杆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关于“大豆褐杆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大豆褐杆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大豆褐杆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文章插图
大豆褐杆病是由大豆疫霉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严重地块病株率达到10%,致使大豆产量下降 。因此,在大豆产区加强褐杆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大豆褐杆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
症状:
大豆褐杆病也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 。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枯萎而死 。成株期: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病茎髓部变褐,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叶柄下垂但不脱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变黑褐色,病痕边缘不清晰 。
病原菌:
病原是大雄疫霉大豆专化型 。大雄疫霉为藻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真菌的一个种 。有性态产生卵孢子 。卵孢子球形,壁厚,单生在藏卵器里 。雄器侧生 。卵孢子发芽长出芽管,形成菌丝或孢子囊 。孢子囊无乳状突起,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生出芽管 。形成游动孢子适温15℃,最低5℃,孢子囊直接萌发适温25℃ 。卵孢子在水广东人喜欢喝什么茶中4天后萌发,每天埯光照2小时以上 。24-27℃卵孢子萌发率高达78%,15℃或30℃萌发率只有8%-9% 。该菌已划分出24个生理小种 。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该病初侵染源 。土壤中病菌被风吹雨淋,溅到大豆苗或成株茎叶上引起初侵染 。积水土中的游动孢子遇上大豆根以后,先形成休止孢子,后萌发侵入,产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汲取营养,同时还可形成大量卵孢子 。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卵孢子可存活多年 。卵孢子经30天休眠才能发芽 。湿度高或多雨天气特别是播种期至大豆真叶期有有集中较大降水年份发病重,土壤粘重,易发病;重茬地发病重;同一地块低洼与岗坡交界地段发病重;除草剂药害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平国器是什么意思播比垄作栽培发病重 。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要求5年内不允许种植大豆、菜豆、豌豆等大豆褐杆病菌寄主作物 。
(2)药剂防治 。①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种,随拌随播 。②用2%克露1200g/hm2对水450kg/hm2,间隔7d进行2次叶面喷雾 。
【大豆褐杆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大豆褐杆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整理的一些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