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史上最沽名钓誉的君主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史上最沽名钓誉的君主)看到这个标题您是不是就想先拍一砖:我华夏肇始即有尧舜禅让佳话 , 成为后世楷模传颂千古 。怎么能说只有一位是自愿禅让?!
笔者如此说并非歪曲历史 , 有两个理由:
一是华夏首个王朝自夏始(甚至学界目前对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还存有争论) , 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不能作为实质上的君主 , 而是部落联盟首领 。
二是史学界普遍认为尧舜的禅让存在种种疑点 , 很有可能并非出于自愿 。
众所周知 , 武王姬发去世后 , 其子姬诵继位 , 是为周成王 。成王年幼 , 周公旦摄政辅佐以治天下 。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 故而有另一个辅政大臣很少被大众所熟悉:召公奭 。周公旦和召公奭曾经分陕而治 , 功勋卓著 。召公奭受封的燕国 , 就是华夏文明史上唯一一次真心实意的禅让发生地 。
燕王哙乃召公子孙 , 事件当事人之一 。另一个当事人是燕相子之 。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史上最沽名钓誉的君主

文章插图
.
▲姬奭 , 生卒年不详 , 姬姓 , 名奭 , 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 , 西周宗室、大臣 , 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 。
说起这桩奇事 , 先来介绍一个人 。他是纵横家苏秦的族弟 , 名叫苏代 。
苏氏子弟看着苏秦合纵六国、权倾一时 , 也开始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苏代算是继承苏秦衣钵最出众的苏氏子弟之一 。
有的史书说苏秦与子之结姻 , 也有史书记载苏代本人与子之结姻 。总之他俩就是有姻亲关系 。
以目前的眼光来看 , 燕王哙自愿禅让完全是子之设计的低技术水平的政治阴谋 。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史上最沽名钓誉的君主

文章插图
.
▲燕国 , 中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 , 国君为侯爵 , 为战国七雄之一 , 开国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 , 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 。
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
苏代代表齐国出使燕国 , 对燕王哙称齐王肯定称不了霸 。哙就问他 , 你哪能这么肯定?苏代说 , 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 。苏代以此暗示你燕王想要称霸必须信任臣子 , 刺激他重用子之 。燕王哙觉得苏代说得还挺对 , 就照办了 。子之呢 , 回馈苏代几百金 , 让他随便花 。
这时候一个身份特殊的人物鹿毛寿闪亮登场 , 他是一个隐者 。他开门见山提出让燕王哙把国家托付给子之 。随之搬出圣贤故事:尧曾计划禅让给许由 , 许由坚决不肯接受(著名的“许由洗耳”故事) 。这一下成就了尧和许由两个人的贤名 。您要是把国家托付给子之 , 他是不会接受的 。百姓就会对您二位歌功颂德 , 流传青史啊 。燕王哙一想也是 , 也照办了 。子之就等着你上钩 , 您让贤那好啊我也就不推辞了啊 , 权势是更进一步 。子之想要稳固地位还有两个很大的威胁:太子和百官 。太子是禅让一事利益受损最大的第三方 , 自然是不可能服气的 。百官往往也站好了队伍 , 跟着储君 。所以 , 太子和百官确实有能力有理由去反扑瓦解子之的统治 。
最后一个说客出现 , 这个人是谁叫啥史书统统没记载 。
我们只能这么说:有人建议燕王哙:大禹曾经也举荐了伯益 , 同时又让他儿子启的朋党担任重要官员 。年老之时口口声声说启难当重任 , 让伯益接班 。启那时羽翼已丰 , 怎么可能让到嘴的鸭子飞了 。很快启和同党就夺回了君位 。您现在是在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 , 官员却都是太子的人 。真正执政的人是谁您也知道 。天下都知道您这是在效仿大禹的套路 , 会说闲话的 。
燕王哙已经是骑虎难下 , 觉得这不行啊 , 大禹如此威望美名 , 后世依然议论纷纷 。我这一介诸侯 , 民间还不知道说得有多难听 。哙就下令收缴俸禄在三百石以上所有官吏的印信 , 统一由子之保管使用 。子之的成功道路需要经过的三关:燕王哙本人、燕国太子、燕国百官 , 目前全部攻破 。燕王哙年事已高就不再处理政务 , 反而屈居子之的臣子 。国计民生都交由子之全权决断 。
劝说燕王哙的人共有三个 , 有居庙堂的能臣 , 也有处江湖的隐士 , 还有个身份不明的人(笔者推测此人是燕王哙的身边人) 。说好听点这三位是说客 , 说难听点就是子之找来的“托儿” 。他们仨身份的选择十分到位 , 使燕王哙深信不疑 。说这场禅让大戏的导演子之着实花了一番功夫 。
子之并非堪当大任的人选 , 为政仅三年导致国内大乱 , 民心散乱 。这时候一名叫做市被的将军和太子平就谋划推翻子之的非法统治 , 重新恢复召公家的血食 。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史上最沽名钓誉的君主】这时候齐国的将领们建议齐王趁火打劫 , 一举打垮燕国 。齐王就派人密会太子平:您呢很贤明 , 代表着正义 。在我眼中你才是合法合理的继承人 , 我们很愿意支持你 , 不过我们国力有限 , 你们先起兵 , 到时候我们给你打好助攻当好辅助 。太子平也不管齐国是不是真心实意 , 目前国内动乱不堪 , 我要立刻夺回祖先的江山!太子平聚集党徒 , 市被率军包围王宫 , 攻打子之 , 不幸没有攻破宫城 。市被这时候就显露作为一个投机军人的本来面目 , 他反戈了!他掉过头来反攻太子平 。
太子党徒迎战 , 市被居然战死 , 死后陈尸示众 。政变没有成功 , 国内动荡延续数月 , 数万人丧生 。一时间人心惶惶 , 百官离心离德 。我们的亚圣孟子这时鼓动齐王趁机讨伐燕国 , 并且指出当下燕国的情形和文王、武王伐纣时殷商的局势一样 , 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 万万不能坐失良机 。
齐王选派章子率领五都(齐国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之兵 , 发动戍守北部边境的边防军一起讨伐燕国 。燕国此时已经濒临分崩离析的边缘 , 士兵龟缩不出 , 要命的是城门也不关闭 。这倒好 , 齐国大军省了攻城这道工序 , 直接大摇大摆进城 。燕王哙在乱军中被杀死 , 齐军大胜 。子之逃亡 , 被齐人抓住剁成肉酱(醢其身) 。子之死后 , 燕人拥戴太子平继位 , 这就是后来重用乐毅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燕昭王 。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史上最沽名钓誉的君主

文章插图
.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 , 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 , 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 , 实际上已形同灭亡 , 诸侯国互相攻伐 , 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 , 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 , 又有田氏代齐 , 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 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
春秋时期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动乱与更替 。
弑君之事屡见不鲜、灭国之役层出不穷 。固然很多有操守的高士传为佳话 , 但是更多的是不顾节操的利蠹小人 。君主今天面南而治 , 说不定明天身首异处 。
按理来说 , 作为春秋时期的国君 , 燕王哙本该是极其警惕的 。你是一颗赤子之心不假 , 人家未必啊!燕王哙可能也是比较清楚自己不善于治国 , 也不喜欢处理繁重的政务 , 同时还沽名钓誉也想名留青史求得让贤的虚荣 。
此外 , 燕王哙双商感人、头脑简单也是造成这桩悲剧的重要主观因素 。子之为燕王哙量身订做的圈套看似很低端 , 却很管用 。
有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 , 无论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 , 都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破坏原有的政治制度去确立或一个与私有制经济基础不适应的DIY方案是完全行不通的 , 甚至是荒谬可笑的 。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史上最沽名钓誉的君主

文章插图
.
燕王哙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挑选贤明能干的官员组成君主统治国家的顾问团或者经理层 , 年老或去世后传位给太子 。
二是尽早传位于太子 , 自己退居幕后 。选拔可靠的辅政大臣监督、帮助太子处理政史 。
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本身就有与生俱来的悖论:确立这个制度本意是防止权位传递造成政治不稳定 , 避免在遴选继承人这事上将国家引入混乱 。
而嫡长子的个人素质未必适合统率大局 , 万一是个昏庸无能、贪恋酒色的君主 , 国家势必又将限于混乱 。对于君主来说 , 无论自己如何获得权位 , 最佳方式还是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来传承大统 。只有嫡长子继承制能让流血事件最少化 , 最大地保持政权的稳定性 。
纵使嫡长子的德行才能无法事后干涉引导 , 但是国君除了可以从小抓子嗣的教育 , 也可以在位时就挑选辅政大臣去襄理国政 。他没有料到绕过嫡长子继承制对政治稳定的毁灭性灾难 , 也没有想想子之如果真是德才兼备的忠臣怎么可能愿意接受君主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