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古DNA“开口”讲述石峁人群的母系遗传史

曾在陕西北部石峁遗址生活的古人群从何而来?他们的交流融合对现在的人群产生了哪些影响?借助古基因组研究 , 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
《遗传学前沿》近日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关于陕北地区石峁人群古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成果 。 他们让古人类DNA“开口”说话 , 通过大规模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捕获、测序和分析 , 揭示了陕北地区石峁人群主要为本地起源 , 同时也证明了石峁文化与陶寺文化有关人群之间的母系遗传联系 。
“这项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 ”6月7日 ,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付巧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 , 距今约4300—3800年 , 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最大的城址之一 。 石峁人群的来源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
与此同时 , 位于山西南部地区的陶寺遗址 , 与石峁遗址隔黄河相望 , 也属于龙山时代 , 并在文化上与石峁遗址有很多相似之处 。 然而 , “石峁人群与陶寺人群之间存在怎样的遗传联系 , 人们至今没有搞清楚 。 ”付巧妹说 , 人群演化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
为探究石峁人群的来源以及他们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晋南地区陶寺人群的交流互动史 , 研究人员从陕北和晋南地区成功获得了172例古人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 。 “这些人生活在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 , 碳十四年代矫正后为距今4836—3253年 。 ”付巧妹说 。
研究发现 , 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 , 陕北地区人群遗传结构是连续的 , 这暗示石峁人群主要为本地来源;同时 , 石峁人群与黄河流域其他古代人群也具有一定的遗传联系 。
“我们还发现 , 石峁人群与同样生活在龙山时代而非仰韶时代晚期的黄河中下游古人群 , 有着更为紧密的遗传关系 。 ”付巧妹说 , 在这些龙山时代的人群中 , 石峁人群与位于黄河中游的陶寺人群的母系遗传联系最密切 。
这一结果也印证了以往关于石峁文化与陶寺文化联系的考古研究结果 。 付巧妹表示 , 这意味着石峁人群与周边人群有着强烈而广泛的人群互动 , 这种互动不仅仅在陕北地区 , 也存在于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 。
【晋南|古DNA“开口”讲述石峁人群的母系遗传史】除此之外 , 研究人员还发现 , 与中国其他现代人群相比 , 石峁人群与现代汉族人群 , 尤其是中国北方即秦岭—淮河以北的汉族人群之间母系遗传联系最紧密 。 同时也发现 , 相比其他已发表的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的黄河流域古人群 , 比如甘肃—青海地区、山东地区以及河南青台遗址和本研究中涉及的陶寺有关遗址中的古人群 , 石峁人群对现代北方汉族可能有更大的遗传贡献 。
对此 , 付巧妹表示 , 研究团队未来将进一步结合这些地区人群核基因组和Y染色体研究 , 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群迁徙和演化历史以及石峁人群社会结构等问题 。 采访人员 陆成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