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山太室之西南麓积翠峰下,为嵩山之名刹 。
会善寺为魏孝文帝(471~499年)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 。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赐名会善寺 。唐武则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 。
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皆出于该寺 。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又名“封禅寺”,后梁时废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 。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5年)又赐名“万寿禅寺” 。
【河南登封会善寺】 会善寺坐北向南,山门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小灰瓦顶,中3间砌券门,明间门券上嵌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3字,内供白玉阿弥陀佛1尊,系明周王所赠 。山门东西两侧各建单间硬山造掖门,后有大雄殿,月台上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铁钟1口,高1米余、重650公斤 。大雄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有硕大斗拱 。殿内减柱造,梁架为四椽栿搭牵,用三柱 。创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 。
寺西山坡上原有唐代名僧一行禅师创建的琉璃戒坛,毁于五代,尚存唐代残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础雕鬼怪神兽 。寺西有唐净藏禅师塔,西南和东南有清代砖塔5座 。
寺内现存的主要碑刻有东魏《中岳嵩阳寺碑》、北齐《会善寺碑》、唐《道安禅师碑》、《会善寺戒坛记》等,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寺西有唐净藏禅师塔一座 。
2001年6月,会善寺作为元至清时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会善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千百年来,成为嵩山名寺声名远播,不仅因寺内现存北齐、东魏、唐代、元代、清代等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且与名僧辈出有关 。
会善寺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寿星——道安禅师 。道安禅师俗寿128岁,历经隋唐两朝八帝,因比其师五祖弘忍年长20岁,便赢得了“老安”的美名 。道安的长寿是因为他谦让的美德和宠辱不惊的心态 。
道安和神秀同拜弘忍为师,弘忍也最看重他们两位,曾说“学人多矣,唯秀与安……今法要当传,付此二子,吾无忧哉!”当道安察知弘忍祖师有意传法于他们二人后,就推美于神秀,别的同学劝他时,他却反过来劝说同学们:“山涧树下,难可厌舍 。丰石足以枕依,香泉足以澡漱,与道而漫,不乐何求 。”并干脆离开祖师而云游 。
道安云游至中岳嵩山后,看到会善寺清幽静谧,环境幽雅,高兴道:“是吾终焉之地也 。”于是就定居下来,这一住就是45年 。
其间虽然武则天多次躬亲禅窟,征至辇下,待以师礼,钦重有加,但他道行精深,安之若素,宠辱不惊,传法不辍,高寿而终 。如此德高望重,坚守精进,不愧为佛门巨子 。其熠熠星光,光耀千秋 。环绕于道安国师这颗恒星的行星数以千计,最著名的有27颗——洛阳福先寺仁俭禅师,嵩岳寺破灶堕禅师、元圭禅师,南岳怀让禅师等,星光灿烂,而让会善寺耀如白昼的是净藏禅师 。
“清冷禅室水,照耀夕阳山……归来余逸兴,月夕媚烟鬟 。”古人描写会善寺的诗句都透出了星光的清晖 。因道安那颗星,会善寺被皇帝赐名为安国寺;因一行这颗星,会善寺得以成为河南省最早对外开放的三个旅游景点之一 。
会善寺所处的积翠峰下,高不及诸峰一半,形似佛教经幢的幢顶,可谓“积翠幢盖” 。寺外,龙赐清泉,潺潺细流 。踏入寺内,两株千年桧柏,笔直挺拔,干粗叶密,直伸蓝天,实为罕见 。而山门前的龙柏,躯干老化斑驳,弯曲如龙,昂首吐蕊,栩栩如生 。
寺外有千年银杏树一株,千年侧柏一株,均高二十余米,围粗四米许 。明人吴三乐有首诗,题为《雨过会善寺观茶榜石刻》,其中道:“寺雨人仍过,花香酒故随 。寻源行水尽,披雾看山时 。树杪闻清馨,苔余认断碑 。虎溪僧送客,一笑有相知 。”诗中谈到的“苔余认断碑”,我们现在依然能亲历这样的场景,会善寺有碑碣、造像、经幢、塔铭、石柱、佛座及其他众多古石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