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老 河南新郑东街:名相高拱故居

新郑市区东街的亭旨胡同、八卦洞胡同、仁义胡同始建于明朝,现多处遗存有近500年历史的明朝宰相高拱故居的古建筑,有皇帝敕造并亲笔提名的鉴忠堂、设计奇特的八卦洞……
智建八卦洞,免粮救新郑
从新郑市区的商业步行街沿东街向西走约100多米路南,就来到远近闻名的八卦洞 。窄窄的胡同两侧,遗存有好几处大青砖建造的老房子,虽然看起来饱经风霜,却让人产生一种厚重的感觉 。
要说八卦洞,就得先说说高阁老 。从仁义胡同往北,还有八卦洞和东街北边的亭旨胡同等地,都是高阁老的故居 。
据史料记载,高拱于明正德年间生于新郑,出身官宦世家,十七岁魁于乡,嘉靖进士,曾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隆庆时为首辅,万历时为顾命大臣,是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据老辈人讲,高阁老自幼聪颖异常:“五岁擅对偶,八岁诵千言” 。虽官至相位,但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体恤民情,更不忘家乡父老 。据传,建造八卦洞之举便是有力佐证 。
八卦洞本名澄心洞达观亭 。相传高阁老有一次回新郑探亲,闻知久旱不雨,秋粮绝收,饥民流离,顿时心急如焚 。情急之下向皇上奏陈灾情,请解万民于水火,免纳皇粮 。在皇上要亲视灾情之际,当地既高兴又心焦:见驾之事无上荣耀,但县衙连拿出隔夜之粮都捉襟见肘,大兴土木建迎驾行宫更是让众人无计可施 。高阁老慧心独到,提议建造八卦洞 。不足半月,一座五丈长、三丈宽、三丈高没有大梁且造型别致的两层行宫,在县城东街南侧竣工 。底层的澄心洞石基铺地,有三个门洞,根据八卦阴阳的说法,象征出三界外之意;上层是达观亭,四面设门,门窗隔扇高大明亮 。整个宫殿券洞拱形,不用梁檩,暗喻免梁(粮),造型精巧新颖 。底方顶圆,宫分八室 。正中大拱殿意为天,后侧小拱室寓意为地 。两端六室:水、火、雷、山、风、泽呈“工”字形拱拱相套,左右逢源,浑为一体 。因澄心洞达观亭的设计灵感是从阴阳八卦所得,民间又称八卦洞 。
皇上来到行宫,对外圆内方、斗拱相连的精巧设计和内部尽显中原特色和风土民情的陈设,赞不绝口 。高阁老借龙心大悦之际请奏:“万岁看这大殿结构如何?”皇上若顺口说出:“造型独特,只是没梁 。”高拱便跪地谢恩,新郑也免却年贡皇粮 。
在身后大臣张居正低声提醒下,皇上顿然幡悟,幽默道:“此殿风格迥异,妙趣横生,只是缺少了横棍 。”听闻此言高拱大失所望 。皇上念及灾情实况,还是免去新郑一年的皇粮 。之后,人们为缅怀高拱,便把他的画像供奉在八卦洞中 。虽然八卦洞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已拆除,“风沙前面刮,朝廷后面跟 。明知没梁殿,却说少横棍 。”这首民谣至今仍在新郑代代传唱 。
宅心仁厚让一墙,仁义胡同美名扬
沿胡同往南走约100多米右拐,采访人员一行人便来到了由东向西通向南街的仁义胡同 。在胡同两边几株大树的掩映下,遗存的古宅子显得更加静谧安闲 。虽然屋砖早被风雨剥蚀,棱角尽失,但是高耸的屋脊,依旧能彰显旧时主人的显赫和阔绰 。当问及胡同名字的来历时,高鸿宾告诉采访人员,胡同原先没现在宽,只能过一辆架子车 。早先这里住着高、刘两家人 。因盖房挖地基两家起争执并对簿公堂 。高家一封家书将事情原委告知高阁老 。高拱在回信中规劝家人:“千里捎书为一墙,让出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高家见信后随即便让出了一墙(过去的墙约70公分左右宽)之地 。看到宰相家人此番退让,刘家也主动让出一墙之地 。高阁老的仁义之举让两家人化干戈为玉帛,也生发了这段百年佳话,从此也就有了仁义胡同 。
皇恩敕造鉴忠堂,亭旨胡同生荣光
穿过东街向北过向阳街西拐,便是亭旨胡同 。隆庆年间,因和首辅徐阶政见不和,高拱称病归家静养 。朝中诸事,隆庆帝依旧请高拱拿注意,就不断有圣旨送达新郑,高阁老跪接圣旨的街面被时人唤作亭旨胡同,一直沿用至今 。新郑市博物馆现在还珍藏有黄帝赐予高拱的圣旨 。
顺着胡同西望,高阁老旧日恭敬接旨的盛大肃穆场景,似乎就在眼前闪现 。回想这条充满神圣和荣耀的小胡同过往的繁盛,今人凭生无限敬仰之情 。胡同南侧一座穹窿拱形二层古楼房,这就是鉴忠堂宝谟楼,民间又称接旨楼或接旨亭 。
原先楼面阔三间8米,进深7米,高约10米 。墙身和券顶均用青灰砖以白石灰粘砌 。屋顶歇山,绿色琉璃瓦覆盖 。檐下斗拱,正面辟一高2米、宽1.3米的大门,门栕下设石门墩 。历经半个世纪,上层的宝谟楼已遭毁坏缺失,只剩底层的鉴忠堂残缺不整地静立着 。史料记载,当时高阁老上书请旨:自祖父起三代人先后多次蒙受先皇和当今圣上的垂爱与封赏,受赐封的圣旨、金银绸缎、珠宝玉器等物品未敢擅自享用,因积聚日多,现无妥当地方管存,又恐损坏对上不敬 。祈请圣上恩准在高家一闲置空地建房,储放御赐物品,供后人敬仰 。皇帝御批准建,赐银两,并亲笔提名“鉴忠堂” 。
四门出殡身后事,阁老坟前人敬仰
【高阁老 河南新郑东街:名相高拱故居】 高拱在一生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勤政革新,清正廉洁,任人唯贤 。晚年因受诬陷被罢官,回八卦洞故居闭门著书立说,留存有《问辨录》、《春秋正旨》、《高文襄公集》等著作 。后来冤案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太师,谥文襄公 。高阁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故事,辞世后也不例外 。据当地老辈人说,在高阁老死后,都想着陪葬品必定很丰厚,不少盗墓贼就蠢蠢欲动 。为提防盗墓,高家人就抬着四口棺材从新郑的四个城门同时出殡,迷惑众人 。这就是当地传闻已久的“四门出殡” 。
据《新郑县志》记载,“阁老坟”在 新郑县城西北二里地处,约有三十亩地大 。高拱陵园内由南向北有石坊和拱形大门楼,门前有一对石狮把门 。二门内神道两侧立有石猴、石羊、石猪、石兔、石马、石人等仪仗,左右有厢房 。神道直通“明三暗五”的大殿,殿后60米有墓冢,围冢种有意为“五龙捧寿”的5棵柏树 。整个陵园,肃穆庄严 。遗憾的是,陵园建筑早年就已遭破坏,如今空留庞大的黄土墓冢静立在瑟瑟秋风之中,似乎在低诉着高阁老生前的辉煌过往 。据当地人说,高家族人为了便于给高阁老看守陵园,便在就近的村子居住,久而久之,该村也被改称阁老坟村,直至现在 。
历经半个世纪,叱咤政坛美名远扬的高拱似乎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高阁老的秤没星”、“雄才高拱调侃严嵩”、“歪核枣儿皇封贡品”等关于高拱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依然在新郑大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常说常新,经久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