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义县西北9公里万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悬崖上 。
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 , 是东北地区最早、最大的石窟群 。可分为东、西二区 , 西区有9窟 , 东区有7窟 。
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黄是祈福开凿的 。
西区的9窟分为上下两层 , 上层3窟、下层6窟 。其中第五窟内刻有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的造窟题记 , 题记宽约1米 , 上方雕有小千佛 , 千佛上有屋形龛楣 , 题记文字书法精美 , 清末著名学者、维新运动志士康有为称赞它为“元魏诸碑之极品” 。
在西区的各窟中 , 以第1窟为最大 , 其时代也较早 , 但是窟中的造像都已经风化 , 又经过后世的改动 , 其原貌已不可窥见 。第6窟规模也较大 , 窟的前部已经塌毁 , 尚保存有后壁的交脚弥勒坐像 , 高约3.2米波形发髻 , 细眉长眼 , 高鼻薄唇 , 叉脚倚坐 , 体现一种慈善尊严和超然出世的神态 , 是典型的北魏造像 , 雕像低眉微笑 , 左右侍立有弟子 。
西区各窟的窟壁和窟顶还残存有一些浮雕的小佛像、佛教故事以及莲花、飞天等图案 , 造型飘逸 , 线条优美 。
东区的各窟保存状况比较差 , 残损程度比较严重 , 仅第六窟后壁大龛中的释迦牟尼坐像还能看出其原貌 。第五窟的窟壁上刻有北魏景明三年(502年)“慰喻契丹使”韩贞等人的造窟题记 , 是关于契丹民族早期状况的重要史料 , 也是了解万佛堂石窟营造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
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74人开凿的私窟 。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 , 整个造像群布局严谨 , 内容丰富 , 镌刻精巧 , 形象生动 , 栩栩如生 。所存石刻造像甚少 , 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 , 为明清时匠人所塑 , 此佛泥塑金身 , 坐于宝座之上 , 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 , 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 , 闪烁发光 , 至于手镶千眼 , 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 , 教化人们要象菩萨一样 , 做事切莫眼高手低 , 要手眼并举 , 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 。
【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同时万佛堂石窟又是一处融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 。石窟凿于悬崖峭壁 , 下临宽阔的大凌河水 , 隔河望去是一片广漠的田野 , 远处轻烟漫笼 , 近处绿柳成行 , 不时还有觅食的羊群点缀其间 , 宛若唐人诗境、宋人书卷 。令人吊古之际复得以享受大自然的情趣 。特别是经过1994年到1997年的四年修缮 , 将这一瑰丽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险、峻、秀有机的结合起来 , 使之更加光彩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