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集安高句丽好太王碑

青山绿水环绕中的古城集安,仿佛湖水中一片静立的荷叶,而城中伫立了1500多年的好太王碑则似荷叶上的一滴露珠,璀璨夺目 。
“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坐落在吉林省集安市区城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通沟平原上,是为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陵墓所立,高大、端庄、通体黝黑 。
据史料记载,好太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历史 。它是用一块完整的巨大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凿而成 。碑高6.39米,四面幅宽不等,在1.34米至2米之间 。碑体重约37吨,碑身略呈方柱形,无碑额 。整座石碑未借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上 。
“好太王”名谈德,于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39岁死亡,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
专家研究表明,好太王在位的22年间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发展时期,他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东讨西征,占辽东、驱倭寇,侵汉江、降扶余,使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 。
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其父的功业而树立的 。碑的四面刻有碑文,为汉字隶书,方严厚重 。四面碑文竖行共44行,行间以界格,每行41个字,原有文字1775字 。上千年的岁月磨蚀,以及晚清、民国时火焚除苔和不当拓字,使碑体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可识之字目前仅为1600字左右 。碑文文意大体明了,惟断句、考证所涉及历史、考古诸多问题争议不少,中外学者因此著书立说,各陈己见 。
好太王碑碑文大体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较短,共6行,主要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及好太王统治时期国富民强,五谷丰登的局面 。
【吉林集安高句丽好太王碑】 第二部分是碑文中心所在,占22行,较详尽地记录了好太王率军攻城略地的情况 。
第三部分占16行,记载了为好太王守墓之烟户数量、来源以及有关的守墓制度 。
据专家介绍,高句丽历史上目前已知的有文字文物仅存三件,好太王碑是其中记叙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件 。由于文献资料对这一民族的记载很少,这块刻有1775个汉字的石碑记载的史实比较完整,涉及面广,而且源于高句丽政权的鼎盛时期,因此对研究高句丽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传统和它与新罗、百济及日本列岛的关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
这通价值连城的石碑,却被荒烟蔓草整整湮没了十个世纪之久 。直到1877年(光绪三年)桓仁建县,一个名叫关月山的书启(秘书之类职务)在公务之余才发现了这块石碑,拓印若干碑文,后传入北京,人们才开始知道,这一脉山泽水间,竟有过冠盖如云、钟鸣鼎食的繁华岁月,甚至还是多次颇具影响的历史风暴和旋涡的策源地 。
好太王碑被发现后,成为中国、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 。
1928年,集安工商各界集资修成木结构碑亭,好太王碑得以保护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对碑上裂隙进行修整,并成功地进行了化学封护,防止风化剥蚀,起到很好的作用 。
1982年又重新修建了雄伟壮观的仿古碑亭 。去年,又在碑亭四面装上了防弹玻璃,并派专人把碑严密保护起来 。此外,政府还迁走了好太王碑和太王陵周围的居民,并整治了周边环境,使碑、陵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
2004年7月1日,好太王碑与太王陵一起被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