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茅真君的传说


三茅真君的传说

文章插图
三茅真君,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 。道教称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 。
据《梁书·陶弘景传》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里 。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 。他们大约是汉景帝时候(前156-前140年)的人 。
三茅真君原来是出生在咸阳南关的三兄弟 。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岁时就弃家赴北岳恒山读老子书及《易》经,服饵内修积六年,后面见西王母,受玉佩金铛之道、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学成得道而归 。中茅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 。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汉宣帝时迁洛阳令,后拜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 。茅盈飞升后,两兄弟均弃官还家,求兄于东山 。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 。两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转还丹后,亦飞升成仙 。
茅氏三真得道后,来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后名茅山 。齐梁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即称大茅君茅盈为「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称中茅君为“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右禁郎定禄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称三茅君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 。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屡有加封 。茅盈被封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茅固被封为「中茅地仙上真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茅衷被封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
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 。一座在长江以南的句容市,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 。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 。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 。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
另外一种传说为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 。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 。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 。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 。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 。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华阳洞 。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 。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 。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简称茅山 。
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禄为名,亦以司命、定禄为职 。据《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称,大茅君茅盈治宫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极,总括东岳,司命司禄 。中茅君和三茅君仅为地仙 。中茅君治茅山,兼统地真 。三茅君治良常之山,总括岱宗,领生记生,位为地仙九宫之英,劝教童蒙,教训女官,授诸妙灵,莅治百鬼,镇阴宫之门 。
相传,大茅君茅盈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于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 。今江苏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称于世,其进香之香期为农历之正月至三月,当系大茅君得道之时日为进香之高潮期 。
三茅真君
1、茅盈传说 。起初在魏晋民间传说中,只有茅盈得道成仙,晋葛洪《神仙传》说:茅盈是幽卅人,在齐地学道二十年,回乡后极有法术,能治病救灾,起死回生,善于变化,外物莫能伤害 。乘羽盖升入仙界后,“远近为之立庙奉祀之” 。
南北朝时,民间则传说三兄弟俱成神仙 。《汉武帝内传》说茅盈在汉宣帝地节(前69—前65年)四年(公元前66年)受黄金九锡之命,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他的二位弟弟也都列入仙班,分别被封为“定录君”和“保命君” 。宋时,太宗真宗封他们为“真应真君”、“妙应真君”和“神应真君”,统称“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后世称之为“三茅真君” 。
2、茅固传说 。二茅君名固,字季伟 。《茅山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其曾官拜执金吾,听说兄长茅盈学仙得道,遂弃官渡江,从兄入句曲山学道,后得道仙成 。《后汉书·郭太守传》附有《茅季伟传》,后汉流行《茅山父老歌》,又作《三茅歌谣》,即颂咏三茅事迹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茅固列为太清左位,名“句曲山真人定录右禁师茅君” 。
3、茅衷传说 。三茅君名衷,字思和 。曾为五官大夫、西河太守 。闻兄长茅盈得道,弃官渡江,从兄学道于句曲山,后治良常山,得仙道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茅衷列为第六中位,名“右禁郎定真君中茅君”,治华阳洞天 。宋代敕封真君 。
茅盈之名,始见于汉代纬书,《尚书帝验期》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 。……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 。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 。”
三月十八茅山祖师大茅君圣诞
三月十八,是茅山一年之中最为神圣日子 。与其他的名山不同,这既不是主神圣诞也不是民俗节日,而是祖师大茅君与其他仙圣“回盼”茅山的日子,他们回盼的目的则是选仙度人 。
茅山的朝山进香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朝圣活动之一,据六朝时茅山宗师陶贞白先生所见:“三月十八日,辄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 。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衆,看人唯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讫便散…… 。”
然而对于茅君的朝山礼敬其实远远早于此 。
大茅君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按:即公元前145年,与太史公司马迁同岁,长耶稣基督145岁),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145岁的大茅君于句曲山升仙(耶稣于第二年降生于伯利恒 。句曲山周围的百姓们自发为茅君建立了祠庙,岁时祭祀,句曲山也由此改称为茅山 。
【三茅真君的传说】 远在长安的儒家圣主王莽很快听到了茅山神仙的仙迹与灵应,地皇三年(公元22年)他派使者章邕来茅山献祭三君,随后的光武帝刘秀也在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派使者吴伦奉黄金五十斤,献与茅君 。永平二年(59),汉明帝刘庄下诏敕修“丹阳句曲真人之庙”,由此茅山的三茅真君的祠庙从东汉起便为皇帝所敕修 。
皇帝对于茅君的崇奉必然建立在百姓信仰的群众基础之上,故至迟在东汉初年茅山便已形成了较具规模的朝山与祭祀活动,其形式应与洛阳缑氏仙人王子乔祠及陕南汉中仙人唐公房祠相类似 。
第一位敕建茅君祠庙的皇帝:汉明帝刘庄 。
大茅君升仙之后,他所治的洞府位于天下第六洞天之浙江天台山玉京洞 。登真之时,他曾嘱托二位仙弟治理守护句曲山洞天,并约定日后每年的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两天,与他的师父西城总真王君以及南岳赤松子“游盼于二弟之处也”(腊月二日自陶贞白先生时便未曾有成规模的朝山活动) 。同时,大茅君还嘱咐二弟,留心选察好道之人,在这两天等候大茅君对他们亲自教导 。故《真诰》有言:
好道者欲求神仙,宜預齋戒,待此日登山請乞 。篤志心誠者,三君自即見之,抽引令前,授以要道,以入洞門,辟兵水之災,见太平圣君 。
道炁流布生天生地,天地运度亦有终毁之时,道经称之为“甲申” 。甲申之时,先有刀兵人祸,后有火灾洪水,天地万物最终复归于混沌 。混沌之后至“壬辰”之时,迎来由后圣金阙玄元道君(即老君)所治理的太平之世,但凡生前曾尊奉大道,弃恶修善的道民,都会在这时“回骸起死”,成为太平之世的善种;而那些“好道学仙”的人,则有可能因其功行直入洞天“辟兵水之灾”,等待太平之世的到来 。茅山的华阳洞天与天下各大洞天一样,是一处通往未来太平之世的过度空间,凡能得入洞天者,都会得到仙籍,并在仙真的看护下受教,因此也称之为“学仙” 。每年大茅君的回盼,也是检校学仙们的功勤,精纯者得到保举,迁转位业成为太平仙官,而那些荒于道业的学仙则有被逐出洞天的可能 。
随着茅君圣名的远播,三月十八朝茅山的活动也在江南大地上流行开来 。平民香客来到茅山,并非因为好道求仙,而是希冀三茅真君能够赐福于自己所在的里坊、村庄、家庭 。
茅山元代高道林大敷所编订的《三茅宝忏》正是一部三月十八为平民香客祈福消灾而举行的仪式,忏仪开篇所言“兹者,华阳日永,值三君游盼之辰 。玉洞春融,当万姓朝参之际 。”点明了三月十八不仅专为好道者而设,亦是百姓登山祈福之日 。三茅真君作为学道者与百姓所共同尊奉的神仙,千百年来默默着守护着江南大地,诚如茅君飞升后,父老所作歌曰:
茅山连金陵,江湖據下游 。
三神乘白鹄,各治一山头 。
召雨灌旱稻,陆田亦复柔 。
妻子咸保室,使我百无忧 。
白鹄翔青天,何時复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