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客家佛教香花文化】 佛教香花是流传在梅州客家地区的一种佛教科仪,是客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特殊宗教文化载体,是深深植根于客家民间的传统习俗,现有佛事科仪30多套,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 。
香花派僧尼原本出家住寺院,后来才转为住家僧人,可以结婚吃荤 。流传到我国的香花派,仅为潮州及客家两派 。他们平时吃荤,蓄发结婚,与常人无异 。办法事时则穿上袈裟僧帽,宛如和尚 。法坛挂起佛像念佛经,仪式混杂了道儒及民间宗教的成分,法事仪式仿佛在演戏剧,甚至有如判官的打扮 。尤其潮州的香花法事就是一出潮剧,香花僧尼又唱又哭,令人鼻酸而落泪 。
昔年中国农业社会娱乐少,民间婚丧习俗就成了一个沟通平台,让整个小区参与娱乐与悲伤,而民间佛道二教的法事就吸取来自民间歌舞戏剧养分,所以才会有许多哀伤和娱乐性质的环节 。
香花派的仪式完成了一个亡者在形体消逝后进入后代追忆行列的进程,同时也成为人们开始正常生活的微妙表达,它已经不是纯粹的阴事,而真正成了旧人仙逝之后一代新人与屋外的世界进行关系调整、人际交往的开始 。通过“做香花”,彼此的心灵裂痕可以得到弥补,也可能因为一个生命的结束得到重新组合而趋于再次和谐 。“香花”极力强调并动用各种方式渲染的正是这种质朴而一般的心理需求 。可以说,”香花”对生者的劝慰功能甚至大过对死者的超度 。
香花派的宗教信仰与活动,和正统的禅宗寺院派有所不同,独创了不少法事仪规,增加了很多道具,佛事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格外吸引人,吸收了道教和民间宗教及儒教的某些成分 。
香花僧可以吃荤,衣、帽、鞋,都和丛林派有别 。晚清、民国以来,有些香花僧还结婚成家 。
香花佛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客家文化的另类奇葩 。梅州慈云宫作为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把梅州佛教香花作为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
目前,香花科仪中的“席狮舞”、“铙钹花”已分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打莲池”、“鲫鱼穿花”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出版的香花研究书籍有《梅州客家“香花”研究》、《佛教香花:历史变迁中的宗教艺术与地方社会》等 。
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专家还对传统香花表演进行系统的录制、谱曲整理,制成音像制品保存 。
- 客家传统文艺节目:客家船灯
- 广东大埔三圣公王庙会
- 客家俗语:老地变后土
- 客家围龙屋
- 赣南客家狮头风帽
- 客家人的保护神:三山国王
- 广东兴宁神光山石古大王的传说
- 广东梅州特有的佛家弟子 斋嫲
- 江西兴国山歌与客家跳觋的风俗
- 江西兴国山歌与客家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