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筝文化

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风筝文化逐步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与中国的习俗、节日、文化融合使风筝的内容更加丰富,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 。
风筝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 。我国是风筝历史最为古老悠久的国家之一,放风筝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娱乐性体育活动 。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细制作,显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 。近年来,由于放飞技术的发展,风筝日益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动 。所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放风筝也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 。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 。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 。一种能由人类自己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 。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
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 。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其历史的真伪 。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 。在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
一、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 。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
1、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 。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 。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 。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行 。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 。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
2、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 。后来又有了帆船 。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 。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 。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
3、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 。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 。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
二、风筝文化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 。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 。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
1、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 。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 。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 。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 。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 。其它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 。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
2、长寿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 。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 。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 。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 。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 。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
3、喜庆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 。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 。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 。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 。寓美满婚姻、夫妇和谐的还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
4、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 。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是有着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 。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 。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
三、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 。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 。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 。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等 。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对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 。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地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 。
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之说 。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 。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 。”《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 。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 。云南哀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人 。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 。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
风筝在艺术家眼中是工艺品,因为它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天空的好奇与渴望,两千多年前,它承载了古人的梦想乘风而起,从此期望自由的心得到慰藉;而后它不仅担负起通信的重任,还渐渐将文化、娱乐、健身融于一身 。千百年来,尽管风筝的形式不同,但是,它却一直与中国的民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因它生自民间,所以具有质朴健康、寓教于乐的特点 。在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独特民族审美观与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风筝在审美风格方面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区不同,风筝的风格也各有千秋,唯其如此,风筝的王国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
四、结语
【中国风筝文化】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 。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