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


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

文章插图
潘美 , 即传统戏剧或演义小说中的那个残害杨家将的大奸臣潘仁美 , 在中国民间可以说是恶贯满盈、臭名昭著的反面人物 。艺术人物毕竟不能等同于历史人物 。史实上 , 潘美乃北宋开国元勋、一代名臣良将 , 他为结束五代战乱 , 实现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显赫战功和历史地位远非杨业可比 , 史书正传无不说他是忠臣 。
据《宋史·潘美传》及有关史料记载:潘美(925年—991年) , 字仲洵 , 大名府南乐县(今河北魏县李庄村)人 , 北宋开国名将 。他出身一个小军官家庭 , 父亲潘磷曾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县)戌军的军校 。他从小受家庭熏陶 , 酷爱研习兵书 , 有机谋勇略 。他年青时就有远大志向 , 虽身处五代乱世 , 但不愿苟活于世 。当他看到后汉政治腐败 , 危机四伏 , 行将覆亡时 , 曾对同乡王密说:“大丈夫不能看清形势 , 当机立断 , 建功立业 , 碌碌无为过一生 , 真是羞耻啊!”他起初仅仅是大名府一名负责接待和联络事物的典谒 , 后来不满后汉的统治 , 毅然决然地投奔了起兵反汉的柴荣 。后周建立后 , 柴荣任开封府尹 , 他在属下作中涓 。公元954年 , 周世宗柴荣即位 , 他担任供奉官 。不久 , 他随周世宗出征 , 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县)之战中崭露头角 , 以军功授西上阁门副使 , 得到了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的赏识 , 俩人建立了亲密关系 。公元960年 , 他积极参与陈桥兵变 , 拥立赵匡胤黄袍加身 , 大宋王朝得已开国 。
北宋王朝初建 , 政局不稳 , 保义节度使袁彦拥兵自重 , 阴谋作乱 。宋太祖赵匡胤忧心忡忡 , 视为心头之患 , 派他前去监军 。他不顾生命安危 , 只身骑马前往 。他宣旨游说 , 晓以利害关系 , 使袁彦心悦诚服 , 亲自随他赴京请罪 。太祖大喜 , 说道:“卿不动刀兵 , 说服袁彦归顺朝庭 , 了却我一桩心事 , 真是大智大勇的人呀!”建隆三年(962年) ,  周室旧臣李重进在湖南发动叛乱 , 太祖亲征 , 任命他为行营都临 , 一战而胜 , 留他为巡检 , 又升秦州团练使 。不久 , 湘西苗人侵扰内地 , 他被任命为潭州防御使 , 剿抚并用 , 软硬兼施 , 湖南全境安定下来 。开宝三年(970年) , 太祖任命他为行营诸军都部署 , 统领十万大军远征南汉 。南汉大将李承渥率领所驯象兵迎战 。宋军见象兵阵势奇强 , 不战而怵 。他临危不乱 , 为了鼓舞士气 , 大声喝道:“千军万马还不畏惧 , 难道还怕区区象兵 。”他传令军士万箭齐发 , 乘势掩杀 , 斩首数万人 , 大破南汉军象阵 。南汉灭亡 , 岭南一带平定 , 他兼任岭南道转运使 。开宝八年(975年) , 太祖决计讨伐南唐 , 任命他为升州道行营都监 , 率领精兵十万进军南唐 。宋军一路势如破竹 , 直抵淮河 。时逢初冬水寒 , 将士裹足不前 , 临河待舟 。他奋勇当先 , 挥刀拍马跳入河中 , 将士们见状随之泅水渡河 。大军直逼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城下 , 南唐后主李煜计穷无奈 , 只得率臣僚40余人降宋 。
976年 , 宋太宗赵光义谋逆篡位 , 仍然视潘美为肱股之臣 , 非常器重他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 太宗任命他为北路都招讨使 , 率大军讨伐北汉 , 围攻太原 。北汉国主刘继元最后见大势已去 , 出城投降 。他属下大将杨业也归降宋朝廷 。他升任幽州行府 , 兼河东三交口都部署 , 率杨业抗击辽兵 , 北方边境得以安宁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 , 他在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大败辽兵 , 封代国公 。次年 , 他改任忠武军节度使 , 封韩国公 。雍熙三年(986年) , 太宗任命他为云(今山西大同市)、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州市)诸州都部署 , 杨业为副帅 , 兵分三路伐辽 。他因监军王侁 嫉贤妒能 , 专横用事 , 指挥失误 , 致使骁将杨业战死陈家谷 , 宋军大败而归 。他为此削官三级 , 贬授检校太保 。第二年 , 他复任检校太师 , 后改任并州都部署 , 加同平章事 。淳化二年(991年) , 他在家中病逝 , 享年67岁 , 谥号“武惠” , 追赠中书令;厚葬宋陵 , 配享太宗庙庭 。后来 , 宋真宗又追封他为“郑王” 。
由此可见 , 潘美并非戏剧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勾结北辽、陷害忠良 , 只会弄权作乱 , 不会打仗的奸贼 , 而是一位骁勇善战、有胆有识、屡建奇功的军事家 , 是为大宋江山的巩固和统一大业、防御外敌入侵、立下汗马功劳的著名军事将领 。
历史学家冯君实先生说得好:“平心而论 , 潘美一生的战功要比杨业大得多 , 宋朝庭实际上将他看作大忠臣(冯君实《戏剧人物与历史人物》) 。明朝著名学者黄道周编著《广名将传》 , 精选了从西周的姜子牙到明朝的戚继光、俞大猷共170位名将 , 其中北宋名将选择了12位 , 潘美排第四 , 杨业却没有被选上 。
历史上的潘美既然是开国功臣 , 是正面人物 , 那么后来如何演变为戏文中所说的白脸奸臣潘仁美呢?这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 。
元朝是个少数民族执政的王朝 , 不仅长期废置科举制度 , 而且还残酷地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素有封建正统思想的汉族儒士求仕无门 , 饱受欺凌 , 更对外族统治耿耿于怀 , 愤愤不平 。他们企盼有一天能有一个像杨业那样的英雄出现 , 哪怕战死也不屈服外族 。于是 , 歌颂抗击外族侵略 , 反对妥协投降的民间评话便应运而生了 。元杂剧也就是在这种褒恶扬善 , 弘扬正义的民俗文化中酝酿活跃起来 。这其中 , 不少内容是歌颂杨家 , 贬低潘美的 。文人墨客们为了表达对时局的不满 , 增强戏剧的冲突 , 置历史史实于不顾 , 在戏文中把对杨业之死负有一定责任的潘美放在了矛盾的对立面 , 极尽歪曲,丑化为能事 , 使得潘美被越描越渲染越丑 , 最终成了妇孺皆知的大奸臣 。
【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 民俗文化强大的变异能力和同化能力使得正史也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 加之当时非读书人比例过大 , 经说书艺人在勾栏瓦 肆 夸大其词地“戏说”、“演义” , 社会上渐渐就形成了“杨忠潘奸”的意识 。久而久之 , 世代相衍 , 这就形成了忠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千余年来 , 潘美背负着“大奸臣”的恶名 , 遭受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唾骂 。不仅如此 , 他的奸臣名声还祸及他及潘、杨两姓的后代 。人言可畏 , 他的部分后裔在元末明初由潘改为李姓 , 他的家乡也由潘庄改为李庄 。更为严重的是:据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民日报》报道:据传 , 山西北部的潘、杨两姓因潘美的关系结为世仇 , 从不通婚 , 直到解放后才解除了这种自缚的封建绳索 。
另外 , 在河南开封市名胜龙厅前有两个湖泊 , 一个是清澈的“杨湖” , 另一个是浑浊的“潘湖” 。人和大自然竟这样亲密配合着褒忠抑奸 , 如果潘美地下有知 , 一定会大呼冤枉 。
艺术形式上的潘美和历史上真实的潘美 , 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不能把戏剧小说当信史看待 , 我们应当自觉甄别戏剧小说的真伪 , 以历史的眼光正确看待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