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大同是山西省最北部的一座地级城市,控厄晋、蒙、冀三省之交通,地理位置重要,因此而成为汉明等王朝的边疆重镇、北魏王朝的百年国都以及辽金两朝之西京所在,是一座在历史上极具战略地位的长城沿线重要城市,并凭其一朝首都、两朝陪都的“履历”而跻身所谓“中国九大古都” 。
到了近现代,大同以成为山西省向全国输送煤炭的重要煤炭能源基地,并形成了以煤炭为核心的重化工产业 。近年来,随着大同古城建设与博物馆体系建设的逐渐完成,大同凭借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博资源,迎来了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业新发展机遇 。
现如今的大同市,下辖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新荣区、左云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等“四区六县”,那么这“四区六县”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从中我们又能发掘出怎样的历史讯息呢?
平城区:秦汉北魏平城县
平城区是大同市在2018年初行政区划调整中新设置的一个政区,它的前身是1979年-2018年间的城区,没错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大同的市区所在曾经一度被称为城区 。在整个山西省,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把与矿区相对的市区称为城区,比如阳泉市城区、长治市城区,大同作为一座产煤城市,也设置了矿区与城区 。
平城区虽然是设置于2018年的新政区,但平城这个名称相当古老,它正是大同在历史上最早使用的名字,早在秦朝统一中国并推行郡县制的时候,如今的大同平城区(主城区)一带就设置了平城县,秦、西汉、东汉、北魏等四个时代,平城县都是如今大同主城区一带的基层政区名称 。所以,大同市在2018年初的行政区划调整中,恢复平城区的建制,其实也是对大同城市历史的复古式致敬 。
云冈区:云冈石窟
云冈区也是大同市在2018年初行政区划调整中新设置的政区,它的前身是1954年-2018年间存在的南郊区以及1970年-2018年间存在的矿区(矿区被南郊区“包裹”),顾名思义,矿区正是大同煤炭产地所在,也是大同市矿务局之所在,南郊区则是与北郊区、城区相对的一个位于以城矿两区核心的大同市南部的郊区 。而之所以在2018年被改称为云冈区,正是因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位于该区,从矿区+南郊区到云冈区,基层政区命名的改变恰恰反映了大同市从煤炭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城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以至于原本的郊区都已然不再是名副其实的郊区 。
云冈石窟最初并不被叫做云冈,而被叫做武州山石窟或武周山石窟,直到明代嘉靖年间,云冈石窟之名方才出现 。云冈二字可能是对石窟周围的山冈的形容与推崇,表示这些山冈与云气相伴,或有云间山冈之意 。明代中期→云间山冈→云冈石窟→云冈区,云冈区之名便是这么个来历 。
云州区:唐代云州
云州区的前身是1964年-2018年间的大同县,大同县与大同市同名,本是大同城区的附郭县与郊县,在1964年-1971年间大同县政府与大同市政府同在大同城内,是名副其实的附郭县,1971年后大同县政府迁往西坪镇,正式成为与大同市同名的郊县 。大同县在2018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之所以改名云州区,除了行政建制上的撤县改区外,也像平城区的启用一样,有向大同历史致敬的意味在里面 。
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向今日的土默特平原(呼包地区、也即敕勒川)拓张,并分别设置了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郡,三郡分别以如今的托克托县、右玉县、蔚县三地为核心,管辖着如今的呼包地区、大同地区、朔州地区、冀西北地区,秦汉时期继承了赵武灵王设置的这一基本格局 。汉末天下大乱,勾注山(今雁门山)以北的土地逐渐被拓跋鲜卑领有,原先设置的郡县单位在公元215年正式被曹操主持的许昌朝廷内迁到今日的忻州地区(忻州的定襄县、繁峙县、雁门关、云中山等地名均是此时迁入) 。云中郡则被拓跋鲜卑重新设置在其早期国都盛乐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附近 。到了唐代,云中郡治所被迁移到了今日的大同市区,大同也便在唐代开始有了云中之名 。
由于唐代的地方行政,经常在州与郡之间来回摇摆互换,所以云中郡在唐代从常常被改为云州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为了取得契丹人的支持,直接把以今日大同、北京为核心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北宋一朝始终念念不忘燕云十六州,其中的云便是指当时被叫做云州的大同城 。所以,云州区之名直接源自唐宋时期的云州、间接源自汉魏时期的云中郡 。而且,云州恰恰是大同之名出现以前的大同第二曾用名,平城、云州、大同,分别代表了大同作为一座城市,在秦汉北朝、唐代、辽金元明清等三个阶段的历史 。
新荣区:新荣村
新荣区在建国以前一般是归大同县与左云县管领,建国以后逐渐单独“建区”,1970年建立与南郊区相对的北郊区,1972年以北郊区区政府驻地——新荣公社(1958-1984)之新荣为名,改称新荣区,历经多次乡镇归属之调整方才于2018年彻底形成今日之规模 。也就是说,新荣之名源自新荣公社及公社与镇政府所在之新荣村,与阳泉市的得名相同,新荣应是取其字面含义 。
左云县:大同左卫+云川卫
左云是一个合并地名,而且是典型的明代长城沿线卫所合并而成的地名,左是指大同左卫,云是指云川卫,二者均是明代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下辖的军事组织——卫 。大同左卫设立于公元1392年,起初驻地是在大同城内,与大同右卫一道负责大同城及其附近的防卫工作,公元1410年改驻“朔卫城”(今左云县城);云川卫设立于公元1393年,起初驻地是在和林格尔县的土城子(也就是北魏旧都盛乐城所在之地),公元1449年受到土木堡之变影响而迁往“朔卫城”,大同左卫与云川卫当年便合并为左云卫 。公元1725年,清朝改名存实亡的卫所编制左云卫为左云县,左云县从此沿用了下来 。
阳高县:阳和卫+高山卫
阳高也是一处与左云一样的明代卫所合并后形成的地名 。阳是指公元1393年设置的阳和卫,高则是指同年设置的高山卫,高山卫本来位于大同市云冈区的高山镇,公元1403年被迁往河北保定境内,公元1426年被迁往阳和卫城,遂与阳和卫同城驻扎 。公元1646年,清朝将两卫合并,正式建立阳高卫,公元1725年也在清朝推行的“撤卫改县”行动中被改为阳高县 。
天镇县:天成卫+镇虏卫
天镇与左云、阳高一致,也是明代卫所合并后形成的地名 。天是指辽代设置的天成县,在明代被改制为的天成卫(依然是1393年);镇则是指1393年明朝设置的镇虏卫,其驻地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和林格尔县南大红城,镇虏卫原本与云川卫相邻,也是在1449年受到土木堡之变影响而内迁,并与天成卫一同驻扎在天成卫城(也即今日的天镇县城) 。公元1650年,清朝合并两卫为天镇卫,公元1725年,改天镇卫为天镇县 。
浑源县:浑河源头
浑源在唐代以前主要被称为崞县,隋唐之际崞县之名被迁往今日的原平市崞阳镇,并成为原平市在唐代以后、建国以前的主要名称 。浑源在唐代开始方才被称为浑源,这是因为浑源是浑河的源头,浑河则是桑干河的支流 。
灵丘县:赵武灵王的陵丘
灵丘县的建制极早,而且基本上没有怎么改过名称,它始建制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的公元前196年,当时便以赵武灵王最终在此处下葬并留有“封丘”(陵墓封土所形成的陵丘)为由,被命名为灵丘 。在如今的灵丘县城内仍有赵武灵王墓存在,现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广灵县:广布山陵
广灵在战国、秦汉、北朝时期主要被叫做平舒,并设置了平舒县,隋唐时期并未设县,归周边的灵丘、灵仙(蔚县)、广昌(涞源)等县管领 。五代后唐与辽代均在此处设置广陵县,取广布山陵之义,与扬州的旧称广陵郡同名同义,只不过扬州之“广陵”是指广布丘陵 。金代之后,广陵县才被改称为广灵县 。如今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广灵泉之说法,私以为应该是金代以后望文生义附会出来的 。
【山西大同市下辖各县区现行名称的来历】 以上便是大同市现行行政区划所辖“四区六县”的得名来历
- 湖南、山西、陕西何称为三湘、三晋、三秦
- 山西临汾洪洞舜王庙
- 山西洪洞广胜寺
- 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 山西关云长红脸烧饼
- 山西夏县墙下关帝庙
- 山西夏县关帝庙
- 山西曲沃太子湖的传说
- 山西太原传统村落 程家峪村
- 山西高平古老村落 良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