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清徐东于架火迎鼔习俗

架火迎鼓是一种民间社火活动,主要分布于清徐县东于、西高白、中高白、东高白、水屯营一带,传说是为了纪念三官大帝而设 。
古时,东于镇高白村一带店铺林立,人们为了来年的生意兴隆,每年正月十五期间都要在店铺门口放一些自制的烟花爆竹以示庆贺 。在流传过程中,村民又发明了架火用以增强感官效果,同时为了招揽观者,年轻人自发地敲起锣鼓,反穿羊皮袄,手摇鸡毛凉扇结队而舞,遂形成架火迎鼓的习俗 。
清徐县东于架火迎鼓是集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以及民间音乐为一体的艺术精品,多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
架火和迎鼓是同时举办的两个表现形式不同的姊妹艺术 。这两种艺术既相辅相承,又各具特色,从产生到发展,已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产生与发展对火药在民间庆典中的运用及其制作技艺和鼓乐舞美表演等方面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 。
【山西清徐东于架火迎鼔习俗】 架火的结构独特而别致 。架火的基本构架是以长方形木桌层层高叠,呈塔状而固定于一根竖杆(架火杆)上 。平年12桌为一架,闰年13桌为一架 。架火用桌称之为火桌,是没有桌面的框架形空心木桌,高2.2市尺,长2.8市尺,宽1.4市尺 。火桌之间以八股绳两侧绑结 。火桌背面有三条粗麻绳起吊,其中两侧的称为吊绳,中间的称为总绳 。吊绳穿过火杆顶的滑车,由人工控制升降 。
架火第一层以炮开架,名为《就地一声雷》,第二层《开山炮》,三层《炮打灯》……末层叫《上天灯》 。虽然以起火与明灯两个火种为主,但因绑扎形式变化别致而表现形式各异,加之层层饰以门面彩带、云旗灯景,真可谓“五花八门”,故白天晚上观者如潮 。
迎鼓则是围绕架火燃放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由锣鼓队、抬鼓队和灯笼队伍组成 。在锣鼓队的伴奏下四名青年男子抬一面大鼓(鼓面绘有亭台楼阁、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等图案),反穿羊皮袄,摇着鸡毛扇走三步退两步结队而舞,由灯笼队的姑娘引路和伴舞 。灯笼直径约1 m,打法与众不同,三根长1.2m,宽2cm的竹皮合绑一起,中间一根顶在肚子上,两手各持一根,热火朝天,舞于其中 。元宵夜由第一社起鼓相迎,其余社逐步加入,数十社鼓队、灯队形成庞大的迎鼓队伍,随着架火的依次而放,移舞于全村,可谓鼓潮灯潮,相迎相接,狂欢之夜,人声鼎沸 。
东于架火迎鼓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手工技艺于一体,表达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迎接新年祝福的愿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2007年东于架火迎鼓艺术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