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枣阳 ,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 唐白河入汉水汇合处的东部;东与随州接壤 , 西与襄州区毗连 , 南与宜城为邻 , 北与河南省唐河县相连 , 东北与河南省桐柏县交界 , 西北与河南省新野县为邻 。让我们走进枣阳 , 去了解它那独特而美丽的民俗文化吧!
年节习俗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 。枣阳人叫过“小年”(在枣阳又的地方过腊月二十四) , 这一天是祭灶神的日子 。传说 , 灶王爷和灶王奶这一天要回天庭述职 , 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年人间的善恶是非 , 所以家家户户都十分虔诚地把室内和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 , 在灶台上摆上供品 , 焚香燃烛 , 叩首跪拜 。供品中一般都少不了用糯米熬制的灶糖 , 传说灶糖是用来粘住灶神的牙 , 免得她说坏话 。有的说是为了“甜”她们的嘴 , 祈求她们“上天言好事 , 下界保平安 。”
春节
从农历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 , 人们称之为春节 , 也叫过“大年” 。春节是人们辛劳一年难得休闲的节日 , 因此 , 比较隆重 。为了庆祝这个隆重的节日 , 一进入农历腊月 , 人们就开始过年的准备工作 。城镇、乡村组织排练文艺节目 , 扎制灯具、练习龙灯、旱船、竹马、小车等民间歌舞 。家家户户置办年货 , 购买衣物 , 添置用具 , 腌制鸡鸭鱼肉等腊味食品 。腊月二十五、六 , 就开始蒸馍 , 包包子 , 炸油馍及各种菜类 , 但炸制食品不能在腊月二十八进行 , 民间有“炸七不炸八”的忌讳 。
腊月三十为除夕 , 这天下午 , 家家户户要贴门神、贴春联 , 迎灶王爷 。除夕的晚上 , 家家挂起红灯 , 放鞭炮 , 点蜡烛 , 焚香烧纸 , 敬祖祀神;全家欢聚一堂 , 共进晚餐 , 称“团年” , 也叫“团年饭” 。“团年”时 , 农家都要给耕牛一碗饭吃 , 以示对耕牛辛勤劳动的敬意 , 故有“打一千 , 骂一万 , 三十晚上吃碗饭”的农谚 。除夕之夜 , 全家通宵达旦 , 谈天娱乐 , 彻夜不眠 。谓之“守岁” 。建国后 , 门神演化为年画 , 春联也不断更新内容 。只有“守岁”还得到了保留和继承 , 不过近年由于电视的普及 , 除夕夜收看春节文艺晚会节目已成为千家万户的习惯 。
正月初一早晨 , 大人小孩换新衣、新帽子、新鞋 , 小孩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 , 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早餐 , 家家吃饺子 , 锅内放青菜 , 象征人口清吉 , 饺子形式元宝 , 也象征着招财进宝 , 发家致富的意思 。早餐后 , 近邻本门 , 左邻右舍互相拜年 , 道“恭喜” , 贺“发财” 。初二起 , 亲友互相拜年 , 一般是先舅父母 , 后岳父母 , 再是其他亲友 。建国后 , 敬神祀鬼的活动渐渐减少 , 跪拜之礼多被废除 。互相握手问好 , 机关团体举行“团拜” , 城乡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 显示了新时代的新风尚 。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也称灯节或上元节 。元宵节这天 , 合家欢饮元宵酒 , 吃以糯米制成的“元宵” 。晚上 , 商家店铺、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 , 人们涌上街头 , 看花灯 , 燃放和观看各种烟火 。还有龙灯、彩般、高跷、狮子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 。
清明节
清明节这天 , 人们都要上坟 , 祭扫亡故亲人的坟墓 。故称“上坟” 。在坟上培土、烧纸钱、放鞭炮、插柳枝、挂“坟飘”等 。建国后 , 仍沿袭此俗 。这天 , 学校 、共青团还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 , 缅怀革命先烈 ,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 已成为新的习俗 。
端午节
也称端阳节 , 为农历五月初五日 。届时家家门楣上插艾蒿 , 意在祛邪避灾 。这天 , 人们习惯吃用糯米包的粽子、鸡蛋、凉粉、大蒜头 , 饮雄黄酒 。还多把雄黄酒涂于小孩耳、鼻孔上 , 还以彩色绸布缝制成装有香料的菱形、辣椒、布袋等各种形状的香袋 , 让小孩佩戴 , 以示除病消灾 。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旧时人们晚上在“十”字路上用草木灰画一灰圈 , 然后在圈内焚香、烧纸、放鞭炮 , 祭祀亡故亲人 。此俗至今尚未全废 。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 中秋节 , 这天 , 各家各户以月饼、柿子、石榴等瓜果为节日食品 。并以此馈赠亲友 。旧时是月出时在庭院设台供饼 , 焚香赏月 , 大人话说古今 , 小孩嬉戏玩耍 。枣阳还有“摸秋”习俗 , 即当晚在菜地里摸一南瓜 , 画上口、鼻、眼、耳 , 送于不育妇女 , 意在吃瓜生子 。建国后 , 敬月、摸瓜之习俗已废 。
重阳节
古人以九为阳数 , 故称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 也叫重九 。旧时 , 有在重阳日登高饮酒赏菊花的习俗 。建国后 , 人们把九九重阳定为老年人的节日 。
礼仪习俗
婚嫁
旧时 , 男婚女嫁是关系家庭延续的大事 , 因此 , 父母都十分重视 。但不允许男女之间私下相亲相爱 , 否则视为不规 。男婚女嫁必须遵从“父母之命 , 媒约之言 。”
【湖北枣阳民俗文化】 订亲 一般多由男孩父母托媒到门第相当的女孩家说合(也有女孩家父母托媒向男孩家说合的) , 女家同意后 , 男女双方都将孩子出生年、月、日、时按干支八个字写在红贴上 , 称为“八字” , 由媒人互为传递 。叫发“八字” 。“八字”发了后 , 男方择吉日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的“八字”进行推算 , 叫做合“八字” , 若二人命里相尅相犯 , 则婚姻作罢;若相生相合 , 就算决定了男女的终身 。订亲之后 , 男女每年给女方送一些礼物 , 叫“填庚” 。
择期 男女双方长到一定年龄后 , 一般十七、八岁 , 有的甚至十四、五岁 。由男孩父母择定日期 , 托媒人到女孩父母家报期 。女孩父母若同意按期发嫁后 , 则向男孩父母提出聘礼及迎娶规格要求 。由媒人来往说合 , 双方若达成协议后 , 男方即下聘礼 , 迎娶日期由算命先生择定黄道吉日 , 一般定在农历双日子初八、十八、二十八 。
报期 民间也叫“过期” 。迎娶那天 , 新郎头戴礼帽 , 上插金花 , 身着长衫马褂 , 坐轿或骑马带领迎亲花轿 , 一路上鞭炮齐鸣 , 鼓乐喧天 , 到女家后 , 祭拜女方祖先 。新娘戴凤冠 , 顶盖头 , 红袄罗裙 。拜别祖先、父母后上花轿 , 由兄弟或侄辈男丁压轿前导 。新娘坐花轿及嫁妆随后 , 伴着鞭炮鼓乐到男家 。落轿后 , 由伴娘搀扶新娘下轿升堂 , 和新郎一起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 , 喝交杯喜酒 。当晚“闹房” , 客人、乡邻、同辈兄弟、叔伯侄儿都可参加 , 叫“三天无大小” 。
期间大宴宾客 , 喝喜酒 , 凡送了礼的亲友都在宴请之列 , 娘家送亲的人必坐首席上席 。第三天 , 新娘的兄弟或侄辈来迎新婚夫妻回娘家叫回门 , 酒席间娘家陪客一定要把新郎灌醉 , 以示热情 。有些地方还用锅烟灰调油给新郎糊花脸 。送亲时 , 新娘陪送的柜子抽屉里一定要装满花生、红枣之类的食物 , 名曰“早生贵子” 。
建国后 , 旧的婚姻逐渐失去了约束力 , 广大青年强烈要求婚姻自由 。1950年颁布了《中化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 过去决定男子终身命运的“八字”已废弃 。男女青年相爱后 , 到政府有关部门登记 , 领取结婚证 , 就视为合法夫妻 。并倡导女子出嫁以索取财礼为耻 , 结婚仪式从简为荣 。进入六十年代后 , 男女结合的过程又有变化 , 一般先由介绍人牵线 , 双方同意后 , 介绍人伴着男青年到女家“相亲”;相中后 , 女方到男方“看家” , 男方父母办酒席招待 。并送一些礼物 , 称“见面礼” 。
女方受礼后 , 也以鞋袜、手绢相赠 , 作为留念 。至此 , 方为订亲 。以后 , 每逢节日 , 男接女到家过节 , 走时送衣服和钱财 。结婚的礼仪基本上仍沿旧习 , 男方 “报期”、“过礼” , 两家在婚期大宴宾客 , 少者几桌 , 多者十几桌或几十桌 。迎娶时 , 农村多用自行车、拖拉机 , 城镇多作汽车 。女方有亲属一至二人送亲 。不论长辈、平辈、晚辈均可参加“闹房” , 欢笑戏谑 。其时 , 婚前在索取财务上并不亚于旧时 , 由“三绒一机”(灯心绒、平绒、金丝绒、缝纫机) , 发展到“三转一 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 ) , 后风行家具要多少腿 , 高档商品讲多少件 。近年来 , “腿”虽不曾增多 , “件”则要求越来越高 。电视机要大屏幕 , 音响DVD要高保真 , 空调、电冰箱、金首 饰项链等 。
结婚时 , 迎亲轿车要多少辆 。少数女子虚荣心重 , 如得不到满足 , 就拒绝发嫁 。以致男家负债累累 。造成婚后经济困难 , 家庭不睦 , 但也有只求情投意合 , 不图物质享受的伴侣 。还有摆脱旧时结婚仪式 , 举行集体结婚或旅游结婚的 。
生育
旧时 , 在生男育女方面 , 孕妇会得到公婆和丈夫的特别照顾 , 平时做一些有营养的食物给孕妇吃 , 让孕妇干一些轻微的活 。多休息保养身体 。孩子出生后 , 女婿郎到岳父母家报喜 。孩子出生三天浴身穿衣叫“洗三” , 娘家送以鸡蛋、红糖、油条、挂面等物 。另择吉日 , 宴请宾客 , 称“做十” , 亲朋馈赠礼品祝贺 , 谓“送祝礼” 。
产妇在“月子”里(即生产后的一个月里) , 禁忌进入他人家 。小孩满周岁 , 亲朋以衣、帽、鞋、袜馈送 , 谓“做生” 。中午 , 将书、笔、玩具、算盘、秤杆 等物置于桌上 , 由母亲抱住孩子去抓 , 以测其长大成人后志趣和爱好 , 谓“抓周” 。过去 , 一般家庭在生育问题上 , 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和无节制生育现象 。
建国后 ,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 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 , 提倡优生优育 , 政府十分重视妇幼保健工作 , 产后休息56天 , 确保产妇的身体健康 。
丧葬
旧时 , 民间把丧葬和婚嫁并列一起 , 称谓“红白喜事” , 因此十分重视 , 丧葬仪式名目繁多 。死者弥留之际 , 亲人将其移至正房 , 死后烧“落 气纸” , 净身更衣“入殓” 。随后将死者铺草 , 衣物送野外“十”字路口焚化 , 谓“烧舖” 。灵枢安放灵堂 , 灵柩前桌上摆祭品 , 焚化纸钱 , 并讣告亲朋前往祭奠 , 谓“吊孝” 。富家还请道士、僧人 、礼生做道场 , 贫家请人唱孝歌 。另外 , 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坟地 。
遗体一般停放3天 , 孝子贤孙们的头上要戴孝 , 来人吊丧时 , 唢呐响手鸣奏 , 放鞭炮出迎 , 长子要跪地磕头“谢孝” 。女儿回娘家吊孝 , 要请唢呐响手班子 , 并抬猪头豇 , 供香馍 , 家人要带唢呐响手班子 , 到街口或村头相迎 。
出殡俗称“出棺” , 一般于三天的清早 , 最迟不过中午 。出殡前先将棺盖打开 , 让亲友瞻仰遗容 , 然后取出死者口中的钱币 , 扔到房顶上 , 解开脚上用麻绳捆住 的“绊马绳” , 让其“走得顺当” 。钉棺盖时 , 每敲打一下 , 亲人便哭喊“XX躲钉”:“起棺时 , 鞭炮齐鸣 , 由长子先甩“老盆”(化纸钱的瓦盆) 。踢倒支棺的板凳 。长子要在棺材头前“背棺” , 送葬路上 , 唢呐响手吹个不停 , 沿路放鞭炮 , 撒纸钱 。在乡间 , 还有“拦棺”的习俗 , 让孝子孝婿 们三步或二步跪地叩首 。
安葬后 , 死者亲属到坟上烧纸焚草 , 谓“捂火” , 又称“暖坟” 。三天后家人到坟上添土“圆坟” 。以后从一“七”到五“七” , “百日” , “头周年”和“三年满服”等 , 死者亲人都要到坟前祭奠 。
建国后 , 农村一般丧葬习俗是:人死后 , 亲人围哭、入棺;亲人送花圈、招幛以表悼念;择日安葬 , 或到火葬场火化 , 多以戴黑纱致哀 。“捂火”、烧“七”、周年祭等大体如旧时 , 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墓地边远农村尚保留此旧习 。
生活习惯
饮食
枣阳素有九十九条岗之称 , 除枣南部分水稻产区外 , 其他多岗田薄土 , 干旱少雨 , 产量不高 , 农民生活水平较差 , 过去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有女不嫁七方岗 , 红薯疙瘩小米汤 。”
日餐习惯 枣阳习惯日进三餐(农民冬春两季节多为两餐) 。一般是中午一餐较丰 , 早晚两餐较俭 , 农忙较丰 , 农闲较俭的习惯 。枣南产水稻 , 习惯吃米饭;枣北产小麦、杂粮、红薯等 , 习惯吃面食加杂粮和红薯;枣中小麦、水稻均产 , 习惯米面兼食 。建国后 , 由于大量兴修水利工程 , 枣北水稻迅速得到发展 。民间也习惯米面兼食 , 杂 粮、红薯已不再作为主食 。改革开放以来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杂粮、红薯制作的食品深受人们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喜爱 。因此 , 杂粮身价已高于细米白面 。
酒菜 枣阳民间热情好客 。饮酒之风更为盛行 。建国前 , 平时待客 , 多饮自家高梁酿制小曲酒和用糯米酿制的黄酒 。婚丧宴请较讲究 , 席间除饮自酿小曲酒或黄酒 , 还饮大曲酒 。建国后 , 多饮大曲酒 。近年来除饮中性名酒外 , 啤酒、葡萄酒更为盛行 。菜食 , 平时不少于4盘 , 少于4盘视为不礼貌 , 一般均是6至8盘 , 多以豆腐、豆皮、鸡蛋以及其他蔬菜下酒 , 讲究的还有荤菜 。喜庆宴席 , 民间有传统的“干十碗”、“四大头”、“三滴水”有荤有素 , 有煎有炒 , 有炸有蒸 , 有热有凉 , 有干有稀 。近年来 , 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喜庆宴请 , 除猪、牛、羊、鸡、鱼外 , 还有海鲜、野味之类入席 。
烟茶 建国前 , 除一些富户和头面人物喝茶、吸卷烟外 , 民众一般习惯喝竹叶、菊花之类 , 抽水烟、旱烟 , 讲究的吸烟丝 , 俭省的吸烟叶 。建国后 , 城乡待客均用卷烟 , 但也有高低贵贱之分 。除饮茶叶外 , 还有果汁、汽水、麦乳精、豆奶等 。
住宅
旧时 , 起房盖屋是一个家庭中的大事 , 因此 , 在动工前 , 要请阴阳先生择地基 , 选座向 , 安排吉日动土 。建国前 , 民间住宅一般习惯选正屋三间 , 两暗一明 , 一 般土墙瓦盖 。枣南及枣中一带的土墙 , 多是在水田里用石磙碾压平整后 , 用利刀切出来的土坯垒砌成的 , 瓦直接盖在木椽子上 , 俗称“干缮瓦”;枣北一带的土墙 , 多是用泥土托成土坯 , 晒干后砌起来的 , 有条件的还在墙外夹一层砖 , 瓦铺在用麻杆在木椽上笈好的笆箔上 , 俗称“翻毛鸡” 。
主屋选好后 , 一般都在两厢再选1至2间厢房 , 土墙瓦盖或草屋 , 用作厨房和牛屋 。穷家多是2至3间矮小的土墙草屋 , 人畜同住 。无论穷家或富家均无房后开窗的习惯 。建国后 , 住房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 建房质量越来越高 。除边远山区条件较差外 , 一般都建造砖瓦房 , 条件较好的大都盖起了楼房 。
- 湖北红安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仙桃 湖北老沔阳吃“鸡饭”习俗
- 独具特色的江西上饶民俗文化
- 遵义市凤冈茶海之心景区民俗文化
- 湖北武穴丧葬风俗
- 湖北武穴结婚撒帐词
- 湖北郧县郧阳的来历传说
- 湖北房县婚俗
- 湖北大悟织锦带
- 湖北汉川白石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