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名菜东壁龙珠的故事

泉州有一道以龙眼为原材料的名菜 , 唤作东壁龙珠 。这道享誉中华的名菜皮酥馅腴 , 味甘而鲜 , 风味独特 。
“东壁龙珠”是一道取用地方特产烹制的特殊风味名菜 。福建泉州名刹开元寺中有几棵龙眼树 , 相传已有千余年历史;树上所结龙眼 , 是稀有品种“东壁龙眼” , 其壳薄核小 , 肉厚而脆 , 甘冽清香 , 有特殊风味 , 享誉国内外 。采用东壁龙眼为原料 , 配以猪瘦肉、鲜虾仁、水发香菇、荸荠、鸡蛋等制成菜肴 , 取名“东壁龙珠” , 成为当地著名的特色风味菜 。
下面是菜谱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啊 , 味道极为甘美!
材料:龙眼(带壳)750克 , 猪五花肉100克 , 鲜虾肉100克 , 水发香菇15克 , 鸡蛋3个 , 面粉100克 , 饼干末100克 , 番茄酱50克 , 香醋12克 , 精盐2克 , 味精1.5克 , 生油700克(约耗100克) 。
制法
1、将猪五花肉、虾肉剁成泥 , 香菇捏干水分 , 切成细丁 , 一并加上精盐、味精、蛋清 , 搅拌成馅料 , 再捏成龙眼核大小的馅丸 , 排入盘内 , 上笼蒸熟 。
2、龙眼去壳 , 在果肉上逐个割一小刀口 , 挤出果核 , 然后把蒸过的馅丸分别嵌入果肉中 , 拢合开口处成酿馅龙眼 。另把鸡蛋打散成蛋液 , 面粉、饼干未合并于盘内拌匀 。
3、锅置旺火上 , 下生油烧至八成热 , 将酿馅龙眼先蘸上蛋液 , 放在面粉、饼干未中滚匀 , 然后下锅炸至壳酥 , 呈金黄色时捞起 , 沥干油 , 装在盘里 。上菜时 , 番茄酱、醋另盛小碟跟上 。
为什么唤作东壁龙珠呢 , 我们来看一则采访人员采访就知道咯!
东壁龙珠:赠予有缘人(海峡消费报)
泉州开元寺作为福建省最出名的古刹之一 , 寺内千年古树当然不少 , 最著名的是8株600余岁的榕树和一棵奇异的桑树 , 但寺内的龙眼树就没那么出名了 , 甚至一些泉州人也没注意到 。而这里的龙眼却有一个鼎鼎大名———东壁龙珠 。
“元朝时 , 从莆田来了几个僧人 , 把莆田的龙眼种子带到了开元寺中的东壁寺里栽种 , 因此得名 。”多年来一直负责整理开元寺志的李悌仁老先生告诉采访人员 。
这种“东壁龙眼”堪称龙眼中的珍异品种 , 果肉透明如凝脂 , 去壳之后 , 纸包不透湿 , 落地不粘沙 , 耐储存 , 制干效率高 。据说当时寺内和尚每天用供佛的茶水浇灌龙眼树 , 时间久了竟出此珍品 。
“可惜东壁龙眼没有古桑树这么好的造化呀!种树在解放前就毁于大火之中 , 而文革期间由于无人料理 , 二代东壁也已尽绝 , 现存于寺中的龙眼则是第三代了 。”李悌仁老先生说起往事还是唏嘘不已 。
据李老先生所说 , 开元寺中的龙眼由于种植地域的土壤与众不同 , 再加用以茶水灌溉 , 所以味道也与外界龙眼大相径庭 。更为奇特的是 , 同一寺内的龙眼竟也衍生出三个不同品种 。“在东壁寺旁边的龙眼果肉比其他两种更甘甜 , 核小肉肥;在东塔附近的那几棵 , 果核是红色的 , 肉色鲜美;还有这棵 , 它的内核呈三角状 , 果核奇特 。”李老先生如数家珍 。
通常龙眼是每年9月上市 , 而开元寺的龙眼恰恰提前一个月新鲜出炉 。每到8月 , 这些龙眼树枝头就已结出累累硕果 , 那时 , 寺内僧人或游客拿起一支竹竿 , 可以自己打下一串 , 细细品味 。“有没有派人专门保护起来呀?”采访人员问 。李悌仁笑着摇了摇头:“佛法里有缘分之说 , 既然是有缘人采摘 , 又何需保护呢?”
采访人员还了解到 , 寺内大大小小共有三代龙眼15棵 , 其中树龄最长者也已年愈百岁 。每年这些树种可以出产龙眼2000多公斤 , 大多被寺内僧人采摘 , 除自食以外 , 还赠予有缘人 。
由于寺内龙眼肉厚而脆 , 甘冽清香 , 清末民初的泉州名厨张春火别具匠心地采用其为主料 , 烹制一道佳肴 , 其形如珠 , 故称“东壁龙珠” 。“东壁龙珠”龙眼清津 , 肉质鲜香 , 皮酥馅腴 , 口味甘美 , 成为当地著名的特色风味菜 。
【闽南名菜东壁龙珠的故事】 采访结束时 , 李老先生请采访人员喝了一杯用东壁龙眼干混泡的春茶 , 芳香甘醇 , “日啖龙珠三百颗 , 不辞长做寺中人”之意竟油然而生 。(采访人员 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