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任县双蓬头村的“和合二仙”传说


邢台任县双蓬头村的“和合二仙”传说

文章插图
【邢台任县双蓬头村的“和合二仙”传说】 和合二仙,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说,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和美团圆之神 。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 。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 。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 。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
至清代雍正时,复以唐代师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 。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 。临婚, 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 。自是,世传之和合神像亦一化为二,然而僧状,犹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 。婚礼之日必挂悬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
邢台任县双蓬头村在唐朝前称双凤村,是因地形得名的 。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此村出了“哼哈”二仙,从不梳头,村名也以双蓬头传开来,沿用至今 。
据传,当时留垒村有一名孤儿叫石德,家庭贫穷,给地主放牛拾柴火 。偏巧,正南三里的双蓬头村也有一位与石德命运相同的孤儿,叫寒山 。他们俩经常一块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亲如兄弟 。

邢台任县双蓬头村的“和合二仙”传说

文章插图
那时,这一带是大陆泽南端,经常发大水,河流纵横,长满荷花 。寒山石德吃不饱,饿了就挖莲藕、摘莲子、捉青蛙,然后高兴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 。每当他们开怀大笑时,就会刮起一阵旋风,聚来一堆柴火 。他们用柴火把那些东西烧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来 。
地主觉得此事稀奇,很想看个究竟,就带着几个人向他俩走来 。他俩以为地主又来打他们了,于是就拿起莲蓬、白藕和青蛙,向东南方向跑走 。他俩越跑越快,脚下竟升起一朵彩云,载着他们上天去了 。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他俩跑过的小路称作“神仙路”,并为他们修庙塑像,称“荷蛤二仙” 。又因他们常在一块开怀大笑,所以又称他们为“哈哈二仙” 。
“哈哈二仙”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们一跑跑到了浙江天台寒岩国清寺 。国清寺高僧丰干禅师收留了他们,把石德改名为“拾得”,并编了故事,说是从寒荒的山野拾来一对和合娃娃僧 。
和合的本义,系指《周礼·地官》“使媒求妇,和合二姓”之句,意思是作媒求亲,将两姓男女,撮合在一起,和睦生活 。谁知“和合二仙”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与福寿等神,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已大大超出婚姻和合的意义 。
以后,二人又辗转来到苏州西枫桥镇妙利普明塔院 。寒山当了寺院住持、拾得为寺僧以后,此寺就更名为寒山寺 。
唐朝天宝年间,张继赶考落第,夜宿枫桥寺,写出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一诗,更使寒山寺名扬天下 。寒山无山,寒山有寺 。寺虽不大,但钟声飘洋过海传异域;高僧虽少,但信徒异常崇拜 。甚至传说拾得去了日本,在日本盖了拾得寺,与苏州寒山寺遥相呼应 。
“和合二仙”如泣如诉的兄弟情深,使多少游子肝肠寸断 。“和合二仙”的传说,越传越神 。有人说他们是文殊、普贤下凡,所以经常眉开眼笑,至今已成为民间的笑神、福神、喜神、吉祥神 。两个胖胖的仙童,一个红缎绿裤,手举一朵绽放的荷花;一个绿缎红裤,手捧一圆斋盒 。两人都头梳丫髻,嬉笑颜开,活泼可爱 。正是:和气乃众合,合心则事合 。世人能和合,快活乐如何?
寒山拾得行为疯癫,似僧似道,似仙似隐,或隐卧洞窟,或飘逸山颠,独吟山林,满口呢喃,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 。卖疯僧呆,故弄玄虚,相对言笑,互相拥抱,笑做一团,和谐好合,亲热无比,包含祥机,近仙杂儒,颇有灵光 。
寒山的诗,描绘林泉景色,讥讽世态炎凉,警励流俗,既能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又隐含着超尘脱俗,有空灵感 。寒山其诗,直追陶渊明,睥睨千古,虽是白话诗,看似平淡,明白浅露,但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
清《四库全书》有寒山子诗集二卷,丰干拾得各一卷 。他们被誉为“诗菩萨”、“诗僧” 。一般读书人常常仿效拟和赠唱 。康有为吟诗赞道:“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 。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去不空空 。”胡适也对寒山的诗推崇备至 。
农历六月廿四,和合二仙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