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吕村战鼓

在安阳市区东面约20公里,有一个集镇名叫吕村 。这里曾经是漳河故道,明朝时还是安阳东部地区有名的水旱码头,商旅云集,繁盛一时 。因其地形酷似鲤鱼,又得名“鲤鱼镇” 。这里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有名的集贸中心,逢年过节,邻近乡村的父老乡亲都会来到吕村购买日用品 。
吕村的商贸有名,但这还不是吕村最有名的,让吕村享有盛誉的是战鼓表演 。周围方圆百里的老百姓一提起吕村,就会想起激越的鼓声,就会想起动作豪放的鼓手 。战鼓已经成了吕村的一张名片,成为了吕村的一种象征 。
咚咚鼓声击溃天将
吕村战鼓起源于何时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在吕村却流传着许多关于战鼓的传说 。
最早的故事来源于武王伐纣 。据说周武王和姜子牙率领大军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终于打到了商朝的都城,胜利就在眼前,殷纣王就要被生擒活捉了 。可是上天仿佛故意要为难一下胜利者似的,殷纣王一方突然得到了“哼”、“哈”二位神将的帮助 。二位神将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还各有绝技 。“哼”将只需轻轻一哼,对面的人就会被吸走灵魂;“哈”将只要张嘴哈一声,就能令对手魂魄自散 。殷纣王得此强援自是喜出望外,忘记了此前的危局,每天又开始歌舞升平,饮酒作乐 。
两神将的法术如此高强,令周武王和姜子牙一时愁眉不展,难以应对 。他们手下的几员大将都已折损在阵前,不是被“哼”将吸去了魂魂,就是被“哈”将震散了魂魄 。一时间,周军中人人自危,一连数日不敢应战 。无奈之下,姜子牙只好焚香祷告,向九天玄女求救 。
九天玄女夜里托梦给姜子牙,告诉他用鼓才能制服“哼”、“哈”二将 。从梦中醒来的姜子牙连鞋子都顾不上穿,一路小跑来到周武王的帐内,一五一十把九天玄女的话语转述给周武王 。武王听了之后将信将疑,但别无他法,只好暂且一试 。
姜子牙命令部下杀牛宰马,收集了99张牛皮和马皮,然后伐木制鼓 。一天之内,99面大鼓打造完成 。姜子牙马上下令列队出战,99面大鼓一字排开,鼓手手持大鼓槌,随时准备击鼓 。
“哼”、“哈”二将闻听姜子牙亲自挑战,连忙披挂上马,打开城门应战 。只见姜子牙不慌不忙站在阵前,目不斜视地盯着“哼”、“哈”二将,而在姜子牙身后却摆着几十面大鼓,这让二将一时琢磨不透 。
“哼”将脾气火暴,看见姜子牙就欲置其于死地,就对着姜子牙哼了一声 。对面的姜子牙早已紧盯着“哼”将的一举一动,见他作势要发声,马上把手中的令旗一挥,身后的鼓手立刻抡槌击鼓 。鼓声如排山倒海般响起,震耳欲聋,“哼”将的声音完全被淹没在鼓声中,对姜子牙丝毫也没起作用 。旁边的“哈”将看到情况不妙,赶忙上前哈了一声,可是鼓声实在太大了,“哈”将的声音同样没起作用 。“哼”、“哈”二将的法术在“咚咚咚”的鼓声中被破掉了,二将慌忙逃回城中 。
姜子牙一声令下,三军在鼓声的激励下奋不顾身地发起冲锋,一举攻克了商朝的都城 。此战过后,战鼓就成了我国古时候军队作战的必需品 。
姜子牙凭借大鼓击败“哼”、“哈”二将纯属传说,但这也说明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已经有了鼓的影子 。1935年,考古人员在殷墟发掘出一面已经破损的木腔蟒皮鼓,这证明在商代确实已经有了鼓,至于它是用于战争还是用于祭祀,或者另有其他的用途,则不得而知了 。
不过,战鼓在古代打仗时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战前击鼓鼓舞士气,战后击鼓庆祝胜利,战鼓在战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
从福胜鼓到得胜鼓
吕村战鼓原名福胜鼓,这个名字还有一番来历 。据《安阳县志》记载,宋朝时在安阳县吕村附近有一座福胜寺,寺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 。当地民众在会首的号召下捐钱纳粮,重新修建了福胜寺 。佛像落成之前,吕村的老百姓商量用什么方式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大家你说一个点子,我提一条建议,闹腾了一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结果 。
眼看佛像开光的日子就要到了,会首当机立断,决定以战鼓舞来庆祝寺院竣工和佛像的落成 。佛像开光的那一天,周围方圆百里的老百姓一大早就赶到福胜寺,等待庆祝活动的开始 。在会首的组织下,吕村家家户户敲锣打鼓,一时间声震四方,从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咚咚咚”的鼓声 。
福胜寺伴随着鼓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寺院,而吕村镇的战鼓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福胜鼓 。此后,战鼓在吕村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逢年过节,办香会,祭祖庙,都少不了战鼓的身影 。如果没有那震耳的鼓声,当地的老百姓总会觉得缺少点儿什么 。
福胜鼓的名字沿用了数百年,到了明末清初,吕村战鼓又有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得胜鼓 。得胜得胜,自然是取其获得胜利之意,而且这个名字还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闯王李自成有关 。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一举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可惜好景不长,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 。起义军在和清军的数次交锋中都陷入困境,不得已退出北京城,一路向南撤退 。
起义军过了漳河,来到吕村镇一带 。当地的老百姓听说是闯王来了,就自发组织起来保护闯王 。此时清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追到了漳河北岸,正在准备船只过河 。忽然大雨倾盆,河水暴涨,清军只好在北岸安营扎寨,等待雨停 。
南岸的吕村百姓为了掩护闯王南撤,就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最后大家商定了一个名为“以鼓助威”的办法 。“以鼓助威”自然需要鼓,一面鼓两面鼓可不行,至少也要上百面鼓,才能形成强大的声势,使对岸的清军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漳河南岸几十个村庄的老百姓纷纷行动起来,他们连夜赶制了一批大鼓,又把家家户户的小鼓收集起来,统一进行了部署 。
漳河水位下降后,清军准备过河 。刚刚登上战船,就听见对岸鼓声震天,中间还有呐喊声、厮杀声,仿佛千军万马正在行动,清兵一下子都被吓呆了 。清军先锋官不知对岸的虚实,以为起义军的援军赶到了,马上下令停止渡河 。
老百姓的鼓声激励了起义军将士,闯王李自成立刻严肃军纪,重整旗鼓 。当晚,李自成亲自率领一部分起义军渡过漳河突袭清军,大获全胜 。然后,起义军迅速南撤,摆脱了清军的追击 。当清朝的援军赶到时,起义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
村的乡亲们“以鼓助威”,吓退了清兵,帮助起义军取得了胜利 。有人说这全靠了战鼓的威力,福胜鼓应该改名为得胜鼓 。此后,每逢节日,漳河南岸村庄的老百姓就会把鼓集中起来,击鼓庆贺 。久而久之,在当地就形成了一种“击鼓庆贺”的风俗 。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村子的鼓越来越多,有些村庄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鼓 。遇到节日,也不再需要把各村的鼓集中起来了,一个村完全可以组织一场盛大的战鼓舞 。闲暇的时候,鼓手们开始研究击鼓的路数 。他们不断创新和改进,形成了数十套战鼓舞 。
小女子敲响大战鼓
在吕村战鼓舞最兴盛的时候,吕村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鼓 。可是,频繁的战乱和困苦的生活,让老百姓渐渐失去了对战鼓舞的兴趣 。
解放前,在吕村镇吕村集村,只剩下了12面鼓,还被分成了3支鼓队 。而且,得胜鼓也成了地主老财的工具,安阳民艺:吕村战鼓他们规定只能在寺庙竣工、天旱祈雨、辟邪免灾、春节迎神时才可以击鼓 。尤其是大年三十的迎神活动,他们要求鼓队要整夜走街串巷,前面击鼓敲锣,老百姓要在后面紧紧跟随,而且家家门前都要摆设香案,准备供品 。鼓队所到之处,必须鞭炮齐鸣,此所谓“迎神” 。
如此愚弄百姓还嫌不足,地主们还常常利用鼓队之间的斗殴来取乐 。在大年三十的迎神活动中,3支鼓队在路上相遇,就会在鼓乐表演上一较高低 。本来纯属击鼓较量,可是地主们往往会挑拨离间,教唆鼓手们互相斗殴 。
年复一年,原本简单的击鼓表演变成了乡民斗殴的导火索 。穷苦子弟一番械斗,打得头破血流,地主老财们却乐开了怀 。得胜鼓成了地主老财们取乐的工具,打鼓的人越来越少,吕村战鼓舞渐渐销声匿迹 。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吕村集村的支书南太生购买了一些鼓,号召村中的青壮年重新开始练习击鼓,吕村战鼓舞才又开始登上舞台 。此后,南太生又把鼓手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战鼓舞团 。
现在,吕村战鼓舞团的成员基本上以女性为主,可是在十多年前,当地还流传着“女人不挂鼓”的风俗,打鼓的都是清一色的大老爷儿们 。
女人打鼓这件事发生在第一届殷商国际文化节时 。当时由于大会主办方要求的参演人数较多,吕村战鼓舞团的人员不够 。眼看表演的时间越来越近,可是男鼓手还都在外地打工,来不及赶回 。这可急坏了村支书南太生,怎么才能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呢?
南太生蹲在自家的院子里,一边吸烟一边琢磨 。突然,自己的四女儿从外面跑了进来 。南太生眼前一亮,想到可以动员村里的女人上台表演 。可是当时农村人思想还不够开放,以前从没有女人打鼓,现在让女人出来抛头露面,一定会受到阻拦 。况且,又有谁家的女子会参加打鼓呢?
正在南太生为难之际,他的四女儿南志红主动请缨,找来自己的二十多个同学和朋友参加鼓队的排练 。最终吕村战鼓舞团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这些当时才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就成了吕村战鼓舞团的第一批女队员 。
回忆起当年顶着压力参加表演时的感受,南志红说:“我们那时候年龄小,不怕别人的风言风语,硬着头皮就上了 。说实话,当时的压力确实挺大的,总有些人在背后说三道四 。”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如今的吕村集村,战鼓舞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农闲时主要的娱乐活动 。不管男女老少,谁都能舞上那么一段儿 。正应了当地的那句老话:“喝了吕村水儿,谁还不会敲两槌儿?”
【河南安阳吕村战鼓】 如今的吕村战鼓享誉四方,可是又有谁能想到,手握鼓槌的竟是一群巾帼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