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的东北重镇:吉林梨树

在梨树这块土地上,5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汉朝为古夫余国地,南北朝中期为高句丽地 。唐朝为渤海鄚颉府和夫余府夫州辖地 。辽代为东京道韩州柳河县属地 。金代为咸平路韩州临津、柳河二县属地 。元朝为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咸平府地,置韩州站 。明朝为辽东都司辽海卫地,置汉州站 。
清嘉庆七(1802年)准许南方流民出边禁地垦荒,荒地逐渐被开垦,有大批人在此定居 。道光元年(1821年)奉旨向蒙王纳租税,清政府设梨树分防照磨,隶属昌图厅,最初衙署设在梨树古城(即昭苏城,也叫偏脸城)内 。梨树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偏脸古城的城垣中并没有驻多久,便移至城南(买卖街),最初的梨树买卖街没有城墙,四周都是开阔地,无险可依 。
清道光三年(1823年)梨树城分防照磨衙署为防“匪患”,便在聚落四周挑壕蓄水,垒土为墙,作为防御工事 。在壕上建桥以便出入,街口处连接民房立了东、西、南、北4个门,在门旁设了炮台 。城墙高4.5米,墙上筑垛口高1米,城内设马道,状似土围子 。清同治四年(1865年),马国良(又称马傻子)起义军2000人攻破土墙,四门倒塌,起义军冲进城内杀官逐吏,开狱分仓 。
清光绪三年(1877年12月1日),由于买卖街开发面积不断扩大,盛京将军奏请清廷添设新县,于十一月七日(12月21日)旨准 。“一切章程均照怀德县一律办理”,为“疲难沿边题调要缺,蒙民兼理”,隶属于奉天省昌图府 。原名奉化县,当时地处边北扼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此起名为奉化县 。初设县时,奉化早年修筑的土围子已夷为平地 。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钱开震开始修知县公署、典史署,建文庙、文昌宫和学署,但尚未修城墙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知县王顺存为防义和团和散兵土匪,组织大规模修筑城墙,由绅士贺殿宽、弓惠远督工,分段修筑 。王顺存升任后,知县鲜俊英接修,建成为“井字形”,设东西南北四门,东大门叫启东门;西大门为振武门;南大为拱化门;北大门为致和门 。门墙为青砖砌成,墙高5.5米,宽7米 。城墙是用土筑的,墙基宽5米,墙高5米,收口3米(马道2米、墙垛1米),城墙周长9000米 。城外壕沟(护城河)上宽5米,底宽3米,深5米 。
1914年2月,因奉天省奉化县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经追溯考证,浙江省的县治始设在先,故奉天省的奉化县沿用从前梨树城名,改称梨树县 。梨树古城先后历经23任知县、10任县知事和6任伪县长治理建设,直到解放以后的五十年代,古修筑及城墙才彻底消失 。
【百年沧桑的东北重镇:吉林梨树】 一方古城就是一本史书,城墙是书脊,城门便是扉页,城砖应该是那内容了 。如今,梨树县古城这本厚厚史书的书脊,已经形消迹失,消失得难以追忆,我们已无法用双手去触摸她斑驳的肌肤 。整个梨城存在于人们怀旧时的片言碎语中,也存在于泛黄的古书史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