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市南亩茶花灯

【南雄市南亩茶花灯】 南雄南亩镇有一种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当地人称之为“茶花灯”,流行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逾200年历史 。据考证,“茶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的前身 。
“茶花灯”这个新鲜词,听了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它到底是一种表演道具呢,还是八月十五赏的花灯,跟采茶戏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随镜头一起去南亩镇官田里溪村看看 。
南亩“茶花灯”是一种舞蹈和演唱相结合的戏曲艺术,舞蹈演唱一般由五人组成,分别迎龙头、提花灯,龙头凤尾中鲤鱼,动作与舞龙略同,有乐器和锣鼓伴奏 。
在表演时,道具为纸扎的龙头,第一个是男角舞龙头;第二和第四个是男扮女装的花旦,提着茶花灯:第三个是丑角手提鲤鱼灯(俗叫三花或手中宝);第五个男角擎一只凤凰 。因此叫做“龙头凤尾中鲤鱼”茶花灯,舞蹈时与舞龙略同 。南亩茶花灯先舞后唱,舞完茶花灯后,主场由两茶女与一茶男演唱《补皮鞋》、《卖杂货》等采茶戏文半小时至1小时 。
南亩的茶花灯是采茶戏的三大起源地之一 。据《中国戏曲志》上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灯”,采茶戏中“生、旦、丑”三角,就是南雄南亩茶花灯的“三脚班”,所唱传统茶花灯的曲目有《读书歌》、《摘茶歌》、《绣香包歌》等 。
卢道华老人,是目前南雄少数系统掌握了南亩“茶花灯”技艺,且戏曲年龄最大的传承人 。据他介绍,“茶花灯”是他们当地的传统艺术,由本村的卢正万公传艺下来,祖辈继承,口口相传,也不知道传承了多少年,他自己从十几岁就开始学 。
一根扁担、一根麻绳、2个小竹凳,妙趣横生的舞步,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调,卢老刹时摇身一变的一个走南闯北、狡猾幽默的诙谐的“杂货郎”形象顿时呈现在众人面前 。
茶花灯,200岁的民间传统曲艺,一直流传于乡村,靠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授给乡亲们 。近年来,熟悉茶花灯的老人一个接一个地辞世,愿意学这种古老小调的人越来越少 。为了避免茶花灯失传,卢道华等民间艺人于是开始将自己会唱的茶花灯歌词一首一首地记录下来,可惜能唱这些古老歌谣的青壮年已寥寥无几 。
为抢救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花灯民间戏曲艺术文化,南雄市文化部门已组织专人进村入户,对茶花灯的唱腔、曲调、歌词、服装、道具等一整套艺术形式进行整理与归纳,并派出专业的演员,向熟悉茶花灯的民间艺人拜师学艺,将茶花灯重新搬上舞台,令古老的茶花灯重获新生,向世人再现其传统文化的瑰丽及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