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禅刹海会寺

“摄身凌霄处,松风佛我足 。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山谷 。”唐朝大诗人李白游大别山时,留下了赞美白云山的绝句 。我站在白云山脚下,仰望山顶,高山仰止 。松风阵阵,白云朵朵,只是山涧中的溪流早已干涸,天河从中来,定格在古诗中,成为一道恒定的风景,等着人们去寻觅 。瀑布冲洗的河床,像一道长长的伤疤,默默诉说着岁月的忧伤和人间冷暖,又时时警醒人们,对生态的保护 。
沿着河谷攀登白云山,春风吹拂,花香阵阵 。粉红的、大红的、紫色的杜鹃花,随处可见,艳丽夺目 。行至半山腰,俯瞰海会寺,庄严肃穆,三重宝殿,宏伟壮观 。中殿与下殿之间有一株千年罗汉松 。树干有三人合抱之围,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 。枝作龙势,叶呈剑状,黑青色,如一幅立体“铁画” 。相传是苻坚请印度佛图澄法师来中国传戒弘法,佛图澄从印度带来树苗,亲手栽于海会寺内 。传说罗汉松日夜倾听佛祖说法、老僧诵经,深得佛法,寺内的和尚在夜深人静时常听到罗汉松诵经 。到庙里上香的香客和信众,都要虔诚地朝拜罗汉松,用手抚摸树干,祈求好运 。我静静地默立在树下,侧耳倾听着老树深长而绵软的呼吸,倾听着阳光、风雨和禅师们走过的声音 。
从山腰上的小路,横穿到寺庙背后 。新修的白云祖师塔,高耸入云 。旁有记载碑文,塔有七层,层层八面佛像,坐禅神态各异,白塔庄严妙相 。海会寺建唐朝,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年历史 。《华严经》上说:“海会者,乃以深广故意 。”在佛教界“海会”是指高僧云集的地方 。据寺内《永明灯碑》记载:“自唐宋以后灯传不绝,昔日殿角轩昂,神灵赫濯 。”清慈禧太后曾敕赠海会寺“真如自在”匾额,寺受命护戒牒权 。传说建寺之初,曾有四位祖师先后驾至,白云守端祖师来时,一朵白云飘然而至;梅仙祖师临时花开洒落,五彩缤纷;灵济祖师来时有青鸟盘旋;杨公祖师拜灵济为师而后成半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内最盛期有和尚三千,道士八百 。最早时山门是距佛殿五里之遥的太子山,僧人每晚关山门时不得不骑马来往,因而又有“骑马关山门”之说 。在太湖民间,仍然流传着海会寺的各种传说,吸引着人们去朝拜、探访海会寺 。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海会寺题写了寺名,更令千年古刹大添光彩 。宋朝王伦题额“淮西第三禅刹”,高悬在进门的大殿门头 。寺内环境清幽,坐在千年罗汉松下的石凳上,心渐渐沉静下来 。一阵凉风吹来,神清气爽 。妙慧师手持佛珠,静静走来 。一盏香茗,是白云山上的野茶,恬淡清香,妙慧师称之禅茶 。妙慧师面带微笑,如一朵安静的莲 。我被法师安静的气质震慑了,仿佛经过千年的修炼 。禅定 。我突然感到天地万物都在这里静止了,让我的心在瞬间也几乎静止不动 。此刻,我多希望自己是莲花旁的那株荷叶,或者是荷叶上的露珠,能够静静地参禅 。
法师们独处的寂静,简单的生活,让我在静默中感受到他们的淡泊、睿智和从容 。天长日久,他们就是佛,悟透禅机,深明世事 。
风起,墙外的桃花、梨花花瓣纷纷洒落,在院内起舞,如纷纷扬扬的雪花 。禅音绝唱,让人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
穿过一园门就见壁上写着“正法久住”,底下有首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白云守端禅师因此开悟,成为临济宗八代传人,杨岐派二代传人 。
寺院后有一眼清泉,终年汨汨涌流,甘醇清冽,滋润万物 。传说饮此泉水能使人聪明敏捷,故曰“聪明泉” 。来了一定要尝一尝,清冽甜润的山泉,纯天然,无污染,沁人心脾,让人久久回味 。
【淮西禅刹海会寺】 史书记载海会寺自古有狮象交吻、东山古境、西日晚霞、石狮啸吼、孤塔云霄、仙泉飞练、赂岩瀑布、仙人捧杯、玉带拱桥、仙人打坐十景 。岁月变幻,历史风云,许多盛景在历史的尘烟中都消失殆尽,只剩下一些美丽的传说和美好的憧憬 。今天的海会寺,被称为“淮西第三禅刹”,依然云绕溪环,百妍千态,堪称佛家胜地 。
吟咏清代县人毕琪光作《游海会寺》诗:“看钓溪桥上,春风结伴行 。崖花潭底笑,涧水石中鸣 。曲径龙宫邃,平沙鸟篆轻 。醉归山月吐,倚杖听钟声 。”感怀古人的闲情雅致,风雅文采,再次拜谒古寺,拜谒古树,拜别法师,满载而归,不仅收获了好心情,还找到了积德积善、祈福纳祥和寻找寄托的精神家园,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心灵的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