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打狮子又称舞狮,俗称班打狮子,流行于四川、广东、广西、浙江等地,为庆新年,贺丰收等喜庆节日而举行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
所谓“班打”,一是因为狮子需要在摆放的桌子上从低垒到高地表演;二是狮子在表演的同时,需要有鼓、锣、钵敲打伴奏 。“班打狮子”融武术、杂技、歌舞于一炉,集文狮、武狮于一体的无任何安全防护设施的纯民间高空艺术,表演者必须具有身轻如燕,臂力、腰力过人及下盘稳健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表演以表演者在方寸间演绎险象环生的悬念而独具魅力 。
班打狮子始于清光绪年间有百年历史,流行于川南,尤以泸州纳溪区为盛,纳溪是“班打狮子”的故乡,而龙车镇的班打狮子最有特点,是四川狮舞中的一个优秀流派,堪称纳溪区民族文化瑰宝 。
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名叫刘晓元的外地艺人,从叙永来到纳溪 护国镇大里授徒,发展了第一批耍班打狮子的艺人 。以后的刘的徒弟张大教师、李忠兴等人又传艺教徒一百八十多人 。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年间纳溪举办了多次民间文艺活动调演、会演,繁荣狮舞,交流技艺,促进提高 。使纳溪班打狮子不断丰富和提高表演技艺,进一步突出演出特点和风格,活动也更加深入普及 。
一支完整的班打狮子队有16—18人,大致分为“孙悟空”(俗称“小脸子”)、“沙和尚”(俗称“大脸子”)、“耍狮子”三种基本角色 。其中“小脸子”和“大脸子”对演员的体能、反应、胆识有很高的要求,因而训练十分严格 。班打狮子技艺的传承是要求幼儿学,靠口口相传,手把手地教 。表演者必须具有身轻如燕、臂力、腰力过人及下盘稳健等扎实的基本功 。以在方寸之间演绎险象环生的悬念而独具魅力 。在高空走钢丝尚有一根重重的平衡杆,杂技演员的高空表演或上或下都有相应的安全设施,而这一切,在班打狮子的高空表演中绝不能有,否则便失去了它的悬念和这一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班打狮子若干年来,就是这样稀释着生活的艰辛,延续着川南人灿烂的传统文化 。
在“班打狮子”表演中,还配有“大脸子”沙和尚逗狮和“猴子爬竿”等系列表演,让观众赞不绝口 。沙和尚,头戴大头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颇具风趣 。
所谓“猴子爬竿”,是指在凳子上朝天而立一根竹竿,表演者沿杆向上爬,时而倒立、翻板凳、爬杆、滑桩,时而翻身、倒挂金钩、倒桩、下杆,秒秒扣心弦,以此引得围观者惊叫、喝彩、掌声 。
班打狮子传说
纳溪班打狮子的表演构成,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唐僧率孙悟空、沙僧、八戒去西天取经,路经黑风洞时,黑风洞内藏着一个狮精,沙僧在黑风洞前休息睡觉,狮精吃想沙僧,被沙僧巧计降服 。相传纳溪班打狮子就是根据这一故事形成,所以在表演中有“云牌”、“和尚戏狮”和“猴子爬杆”等等 。
【班打狮子】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农村物质、文化生活的贫乏,一些经济相对宽裕的人家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要请舞狮队前去助兴 。兴盛时,周围一二十里外的乡亲都要赶来看热闹,舞狮人也能赢得几个喜钱来养家糊口 。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视、电影的普及,这一曾广泛活跃于民间的艺术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这一相传百余载的民间绝技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
- 成都民间杂技高台狮子
- 门口放两个石狮子是什么意思
- 浙江泰顺万排抽狮
- 武汉黄陂“僵狮子”节庆民俗
- 陕西石泉春节玩狮子龙灯的习俗
- 没有舌头的石狮子
- 南阳风俗:舞狮子讨封
- 与狮子有不解之缘的埃塞俄比亚人
- 民间故事之妃子桥的传说
- 云南楚雄武定县狮子山牡丹文化旅游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