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玉碧山下,“曲径高山险,山峦欲接天”的龙川江两侧,有个千年“盐都”黑井镇 。
黑井因盐而生,因盐而盛,也因盐而衰,黑井的发展是井盐兴衰的映照 。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 。”遂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又简称黑井 。明清时期,黑井上缴的盐税一度占云南总盐税的67%,成为西南著名的“盐都” 。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便利,成本更低的海盐可以方便进入西南山区,黑井逐渐陷入沉寂 。不过,这也使得如今的黑井仍保留着四街十八巷的传统城镇格局,街道两侧的商铺、马店、民居多为石木结构,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形成“一楼一底一商铺”的商住一体建筑格局 。而文庙、节孝总坊、诸天寺、飞来寺、五马桥、黑井文笔塔等明清古建筑仍保存完整,见证着千年盐都的兴衰繁华 。
黑井不大,尤需慢慢品味,每座建筑都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有99间房子、108扇门的武家大院呈王字形,纵一横三,仿佛在讲述着盐商当年的兴盛 。因古镇风貌依旧,历史文脉清晰,黑井成了“明清盐文化博物馆”和“明清社会活化石” 。
这样的“活化石”,不仅是建筑,更体现在人身上 。哪里有盐井,哪个盐井浓度高,66岁的古法工艺锅盐制作传承人周松柏如今仍能说得一清二楚 。他说,对黑井的感情,全在这一座座盐井里 。
黑井发展虽慢,却并未停滞 。如今,黑井盐已经突破了食用、腌制的局限,发展出浴盐、工艺盐制品、十二生肖盐等品种 。
不同于其他一些古镇的迅速商业化,在黑井,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没有灯红酒绿,有的只剩慢悠悠的生活 。曾经,黑井因为生活必需品的贸易而吸引来往客商;如今,小镇则因安静和美食吸引游人 。盐焖鸡、盐焗肉等美食,虽然别处也能吃到,但井盐腌制过的肉却格外入味 。
到黑井,最快的出行方式是乘坐绿皮车 。黑井火车站站长董发刚说,很多游客都是从昆明乘火车到达黑井,在黑井玩一个白天,晚上再坐火车返回,或在当地住一夜,第二天再乘火车离开,“虽然一路摇晃,却别有情趣,到古镇本该就是享受慢生活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