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阳市榕城区北门对岸,榕水之滨有一大村,名为“玉浦村”,在其老寨门石匾上楷书有“玉浦”两个大字 。但是,人们口头中都称之为“尖浦”,就连北门的渡口也被称为“尖浦渡船头”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尖浦”是这个村的原名,而“玉浦”则是到清代时才改的 。玉浦村原称尖浦村,系多姓杂居的零落村圃,据传创于宋代,以詹姓为主,故名詹圃 。“詹”与“尖”潮语同音,故俗称尖浦 。明洪武二年(1370)以后,詹及其它杂姓迁徙或湮没,为单一黄姓所取代 。《揭阳县志》中,不管是雍正年间的,还是乾隆年间的,都称这个村为“尖浦”,后来为何改称“玉浦”呢?据该村长者介绍,玉浦村创建于宋代,那时村中是多个姓氏杂居之地,也包括黄姓在内 。村中以詹姓人口居多,也较富裕,成为村中主姓,故此称为“詹浦” 。义为水边,因村左处于榕江北河之滨,故用“浦”为村名 。
到了明朝初年,詹浦村形势发生了变化,有盛有衰,詹姓走向没落,黄姓发展较快 。于是,村名再用“詹浦”便无意义了 。乃改为“尖浦”,同音不同字,得到村民认同,又使用三百多年 。
到了清初,形势又再变化,黄姓发展迅速,人口大增 。过去人们相信风水,认为地理已为黄氏所占,纷纷迁走,村中几成黄氏一统 。到了清乾隆七年(1747),乡村中出了一位进士,名为黄世杰,此人才华横溢,声誉也佳,为官时也获良好评价 。他辞官后便在村中设馆讲学,培育人才,邻里从其学者甚多,也育出了不少有用之才,很受县尊的器重 。黄世杰成名之后,便提出了改变村名的倡议 。因为这时村中形势已全变化,再称“尖浦”实在是不合时宜,得到村民赞同后,便改为“玉浦”,取“玉”表示雅致、尊贵、高尚,“浦”则保留,因地处榕江河边,而且“浦”还有水顺畅流入大海之义,象征村子前途无量,大有振展之意 。
清乾隆八年(1748),乡人邑进士黄世杰改村名为“玉浦”后,寨门座西北向东南,取“紫气东来”、“熏风自南”之吉兆 。老寨门连顶高达3.6米,上一石匾中书“玉浦”二大楷书,紫色 。寓书者黄世杰已紫袍官服加身,又含此寨门通往帝都之紫陌(道路) 。在上侧小楷七字:“乾隆八年花月立”,丹书 。右下侧为书者姓名:黄世杰,金字 。寨门为四石柱框架,门高2米,宽1.2米,顶贴几张“麒麟到此”红纸,迎风飘舞,喜气洋洋 。寨门联为:“庆祖国昌盛,祝中华万年”,横批为“遵古礼” 。自为今人所书贴 。两旁各有8图饰,如“竹苞松茂”“鹿鹤禄寿”等 。这种以寨门为中轴线的建筑,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门限下连石阶,以通紫陌之寨道 。两边连接寨墙,向北西延伸 。寨门外有小溪流过,石板桥通行,颇有点古寨的风貌 。整座古建筑取材坚固、厚重、故雄峙于古名城之北隅至今260年,仍固若金汤,乐煞今人 。
老寨门有桥连通内外,清溪环境,古树(龙眼)掩映,这黄世杰故里的寨门的确是个美丽的座落,贤者芸躅,自不在话下 。这个古寨门可配上下列冠首联:“寨前千树绿;门外一溪清 。”玉浦老寨门,默默无言仰苍天 。但它却具丰瞻意义:一是历史悠久,迄今已越260载;二是风格独特,讲究对称,内涵丰富,却又视野开阔,建筑艺术性较高;三是贤者芸躅,这精神世界尤其骄人 。
辟寨门之黄世杰,少年时才华横溢,颇有名气,与郑大进关系密切,一同被学使接见 。后在邑中设馆讲学,为学者日众,大多数在他栽培下成才 。邑宰顾彝对他高度赞扬,与他交往甚密 。这些贤者芸躅,自使玉浦寨门添辉 。
玉浦村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南临榕江、隔岸便是县城,北傍公路,可通兴、梅、潮、汕、普,交通转运十分方便,东、西两岸良田沃野,是个可农、可渔,宜工、宜商的好地方 。
【“尖浦”的由来与“玉浦老寨门”】 过去,揭阳县城北门内外,多为玉浦人营商之地,商铺也不少是黄姓所开 。北门火船头、镇屐街是县城又一热闹繁华之地,也属玉浦人经营范围 。在未建北河大桥之前,尖浦渡有八只渡船,白天从早晨到深夜,络绎不绝,都是载满客人 。所以,玉浦村虽是人多地少,有钱人在县城开铺经商,小本者摆摊设点,或肩挑小贩,无钱者则靠劳力做工、搬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在揭阳农村也算为富裕之乡 。
- 潮汕日暮不杀鸡,黄昏不下池的典故
- 古代朋友的别称
- 虹霓山村“神奇古井”的由来
- 潮汕风俗:妈祖生辰“食炒面”
- 台湾独特的“凌轿脚”习俗
- 泉州天后宫“乞龟”民俗
- “五府王爷”信俗
- 天仙圣母“临水夫人”信仰习俗
- 西藏三湖的传说
- 福建弓鱼的故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