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华县皮影戏

皮影 , 又叫傀儡戏、灯影 。在华县 , 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 , 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 , 是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 , 形成于清代初叶 。
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 , 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 。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戏 。“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 , 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 , 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 享有“中华一绝”的美称 。
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 , 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 , 形成于清代初叶 。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 , 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 。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 , 伴奏乐器很有特性 , 细腻幽雅、婉转缠绵 , 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皮影造型优美 , 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 。清乾隆、嘉庆年间 , 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 , 为碗碗腔皮影着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 , 至今流传 , 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 , 久演不衰 , 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 , 行动方便 , 不择场地 , 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 , 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
华县皮影制作精细 , 玲珑剔透 , 深受民间喜爱 。其制作过程是:牛皮或驴皮经浸泡后 , 刮铲成半透明状 , 再打磨、摹画、雕刻、着色、熨平、缀合 。华县皮影造型以人物为主 , 兼有景物和 道具 。人物高约1尺 , 大头突额 , 色彩艳丽 , 图案精细 。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 , 活动自如 。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 , 如以平肩和皱眉区分阳刚和阴委 , 丑角多用圆嘴、吊眉和冲天鼻 , 形象夸张诙谐 。
旧日 , 华县城乡有数十个皮影班子 , 一个班子5人 , 小车一推 , 背篓一背 , 随时可外出演出 。逢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 , 一盏明灯 , 两张方桌 , 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 。演出时 , 操纵提线的人称“签手” , 在屏幕后表演打、跳、翻、跑 , 各种角色 。唱腔多为“碗碗腔” 。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钦、鼓等乐器 。5人一班配合默契 , 演得有声有色 。农闲时 , 华县皮影经常流动演出 , 在电影没有普及的年代;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 。1949年起华县光明皮影社曾长期在西安演出 。1975年华县皮影进京上演博得好评 。193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为华县皮影摄制纪录片《皮影轻骑队》 。
【陕西渭南华县皮影戏】 近年来由于现代视听媒介的普及 , 皮影戏演出的机会少了 。皮影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也为人所爱 , 一些外国游客尤喜收藏 。德国皮革博物馆和日本民俗博物馆都有华县皮影陈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