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古风 大词戏 军屯文化

迪庆州维西县地处三江并流腹地,历史上生活着傈僳族、藏族、怒族等众多少数民族 。而大词戏,是中原汉文化传入边地之后,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诞生的一种独特的戏曲,仅在维西一地流传,已有百年的历史 。它与明清时期朝廷边地军屯、民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独具特色的军屯文化剧种之一 。
思乡情催生大词戏
维西大词戏出现于清光绪年间,一般把刘超绩作为大词戏的创始人 。当时,刘超绩到维西协署掌管稿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人称“老稿公” 。
刘师恕是刘超绩的儿子,王国瑞在其所撰的《刘师恕先生墓碑序》中称:“回乱即平,痛定思痛,乃愿奉玄天祖师寿,故于三、七两月演戏酬神 。迄今我维西相传之大词戏,即自先大父公始 。”文中所称“先大父公”,即刘师恕之父刘超绩 。
相传,清朝有一位姓李的江西人来任维西通判 。一日闲暇无事,他出城散步 。至城门口,听见守城的士兵在哼唱戏曲,颇与自己的家乡戏相类似 。经询问得知,士兵中有来自江西、湖广及江浙一带的,或者祖籍是上述地方的 。士兵有思乡之情,这位县官也有同感,回府后,便找“老稿公”刘超绩组织绿营兵演唱,这便是大词戏的由来 。
大词戏脱胎于江西一带一种或几种戏曲,很可能是当时正流行于云南等地的戈阳腔 。这种外来剧种在维西流传一段时间,逐渐发生了衍变,经刘超绩一番加工改造后更富于地方色彩,从而冠之以大词戏这一名称 。
刘超绩祖籍江西,是维西人,他很有文才,精通戏曲 。起初,演出人员主要从绿营兵中挑选,后来从社会上招收,直至后来完全脱离行伍 。刘超绩依照戏班供奉老郎神的贯例,专门到大理雕刻了一尊檀香木的老郎菩萨供于自己家中,每次庙会演出的日子,由全体演职人员敲锣打鼓将这尊雕像迎往后台,香灯花烛供奉,演出完毕再送回家 。
刘超绩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逝世,其子刘师恕继任协署主稿,同时也承担起大词戏演出组织领导者的任务 。后来,艺人们把刘超绩奉为大词戏的开山祖师,刘家则被公认为“梨园班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