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之窗棂

窗棂,即窗格(窗里面的横的或竖的格),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中,窗户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成为建筑的审美中心 。窗包含有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遮羞窗等 。窗子的传统构造十分考究,窗棂上一般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多的优美图案 。透过窗子,可以看到外面的不同景观,好似镶在框中挂在墙上的一幅画 。
【中国古建之窗棂】 窗棂,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眉眼,是建筑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窗棂通常位于建筑的视觉中心点,集实用与美观为一体,其中蕴含的结构之美,更是洋溢着东方感性特质的理性思维,窗棂的代代相传,蕴含着无尽的文化魅力,每一扇精美的窗棂,几乎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历史典故,或者是在描绘一片风景,故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 。如果把窗棂比作建筑的眼睛,那么中国古建拥有世界上最美的眼睛 。
在传统的房屋建筑中,常会出现一些形状不同的窗棂 。如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极富装饰趣味,好似在窗子中漫游移步观景,犹如在画廊中赏画 。我们会发现窗子不仅是画,也是诗 。在古诗中就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窗子绝不仅是为了透光和通风,室人在面朝窗子时,首先感受到的应当是一幅优美的诗文图画,让人难已忘怀 。窗棂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每个角落,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地名也好,村落也好,胡同街道也好,房屋建筑也好,往往浓缩了历史文化的精华 。重视它们,研究它们,进而珍爱它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
在我国,窗是伴随着殿宇建筑的产生、发展而成熟起来的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将自己的祈愿、祝福和喜悦刻在了窗棂之上 。从考古遗迹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窗棂雕刻花样就已经多样化 。西周铜器和战国的木椁上,有十字格和斜方格的窗棂 。汉代明器的陶屋和石画像上则能够见到直棂、琐文和斜格窗扇的图像 。文字方面则记载,《楚辞》和《后汉书》中均有“网户朱缀”、“窗牖皆有绮青琐”的咏唱与记载 。
我国的传统建筑多木构为主,这与西方水泥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 。它的墙体一般不承重,窗通常处在人们的视觉中心,因此隔扇、槛窗多是建筑的“点睛”所在 。窗的内容和题材,代表着一幢建筑的品位和特色;窗的形式,则可以轻盈通透,变幻多端 。
宋代,是我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期,也是传统窗棂艺术的发展期 。该时期,我国涌现了一系列艺术和审美价值较高的门窗样式,其中,最具中国特点的是隔扇样式 。直到明清,这种样式依然被人们普遍采用 。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门窗,大多是明清两代的遗存,较为典型的是苏州园林和徽州民居门窗 。
隔扇作为中国窗的基本样式,在建筑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同为隔扇,由于安装的位置不同,名称也不相同:如安装于外檐承担房屋与室外空间的分隔、围护功能时常称作隔扇;用于室内空间的分隔、围护时又称其为纱隔;其他,则会有槛窗、横风窗等不同称谓,均可视为隔扇的派生物与简化形式 。从地域和风格来看,窗户又有板棂窗、落地窗、遮羞窗、徽州窗棂、平遥窗棂、窑洞窗棂等不同的样式,其艺术风格也各有千秋 。
窗棂的审美功能,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哲学含义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所以,每一扇窗棂的塑造,都蕴含着古典文化一脉相承的“无”、“空”与“有”、“实”的辩证关系 。再加之它在建筑物中的“点睛”地位,又被传统的巧匠们附加了审美和教化功能 。因此,每一扇精美的窗棂,几乎都追溯一个历史典故,或者是在描绘一片风景,成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艺术结晶 。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传统的木质建筑之美是独树一帜的 。如果把窗棂比作建筑的眼睛,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建筑曾有一双世界上最美丽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