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又称圣乐 。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 。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 。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 。圣咏是指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歌曲,分东方圣咏和西方圣咏,前者例如亚美尼亚圣咏,拜占庭圣咏等,后者例如安布罗西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等 。18世纪启蒙时期以后,音乐开始向世俗化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但教会音乐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 。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众多的音乐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宗教音乐遗产 。
弥散曲
天主教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 。15世纪以前,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15到17世纪改为由清唱和管风琴交替进行 。17世纪起采用管弦乐伴奏,并插入独唱、重唱等 。歌词用拉丁文 。结束时的唱词有“Ite,Missaest”(意为“回去吧,弥撒礼成”)之句,Missa之名由此而来 。弥撒曲分普通、特别、安魂、婚礼、主教等类型,以普通弥撒用途较广,通常包括垂怜曲、荣耀经、信经、圣哉经或三圣经、祝福经、羔羊颂等六个乐章 。
受难曲
大型声乐曲 。以四福音书中记载的主耶稣受难的过程为内容,从最后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钉十字架 。最早(十二世纪)的受难曲以格里高利圣咏组成,用戏剧形式演出 。到十五世纪,复调音乐代替了圣咏 。巴赫的《约翰受难曲》(1723)和《马太受难曲》(1729)是受难曲创作的巅峰 。
清唱剧
将圣经中的经文谱曲,用合唱、独唱、重唱与乐队演出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剧情的清唱表演称之为“清唱剧”,又称“神剧”、“圣剧” 。十六世纪后半叶,圣菲利浦·内里(St.Philip Neri)在瓦利切拉一所教堂的小礼堂内演出了清唱剧,并定为制度,清唱剧由此产生 。以后不少宗教作曲家在清唱剧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唱剧的风格与歌剧十分接近,有人物,有事件,用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来演唱 。不同的是清唱剧没有戏剧动作和戏剧表演 。清唱剧的合唱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处于全剧的中心地位 。这一点清唱剧和受难曲相似,与受难曲不同的是:受难曲主要是描绘耶稣的受难过程,而清唱剧的范围则没有限制 。
康塔塔
康塔塔于十七世纪初叶起源于意大利 。最早的康塔塔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 。十七世纪中叶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在这一点上与清唱剧相似 。两者区别在于清唱剧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往往偏重于抒情 。康塔塔与清唱剧有时不易分清 。
众赞歌
一种基督教会众合唱的颂赞诗歌,又叫赞美诗 。十六世纪后,作曲家常将它加以改编,用管风琴伴奏 。在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宗教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