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这支科创“国家队”,疫中没有按下“暂停键”

采访人员张建松
上海持续2个月的疫情 , 没有阻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人员攀登科学高峰的步伐 。 疫情下 , 这支科技创新“国家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 全力以赴确保了防疫和科研“双胜利” 。
科研生产“没有按下暂停键”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 , 该所今年计划参与国家重大型号发射任务创建所以来之最 。 疫情下实行封控管理之际 , 许多科研人员主动请缨 , 坚守工作岗位 , 全力以赴推进各类重点型号研制任务 , 确保了科研生产“没有按下暂停键” 。
风云三号07星是我国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中的首颗“降水星” 。 上海技物所王向华团队负责研制该星的核心载荷——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降水型);“90后”技术负责人江丰团队负责研制该星的另一个载荷——高精度基准比对传递定标器 。 为了保证研制进度 , 这两支团队人员把睡袋搬到了实验室 , 每天和设备“睡”在一起 , 一心一意攻坚克难 。
4月16日凌晨2时16分 ,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 , 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宽幅光谱成像仪随星升空 , 并已成功回传数据 。 该星发射任务准备期间 , 正值上海疫情防控关键期 。 上海技物所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试验队详细策划 , 在保护好队员们健康安全的同时 , 坚持不降低任何工作标准 , 确保了型号任务胜利 。
疫情期间 , 由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共同攻关的“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技术”项目 , 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 光谱分辨率达到0.014波数 , 为当前国际最高水平 。 这对我国后续开展对流层化学性质、对流层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对流层和平流层相互交换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目前 , 上海技物所还圆满完成“天和号”空间站实验舱Ⅰ生命生态和生物技术科学实验系统研制 , 试验队员已至文昌开展发射前基地联试等工作 。 研究所还承担了空间站实验舱Ⅱ高精度时频科学试验系统关键载荷研制 , 试验队正分别在上海、西安、北京多地开展集成测试和联合测试 。
“上天入海”项目顺利执行
今年 ,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承担了6次17颗卫星的发射任务 , 其中3次7颗卫星任务集中在上半年 , 4月份有两个型号的卫星计划出场 。
面对疫情下的封控管理 , 卫星创新院第一时间召开紧急电话会议 , 筹谋对策、周密部署 。 在3月27日上海发布分区封控管理措施的当天深夜 , 就有219名科研及管理人员迅速集结完毕 , 连夜“逆行”返回卫星创新院 , 坚守岗位继续推进科研任务 。
封控管理期间 , 正值卫星创新院遥感卫星总体所某型号正样研制关键阶段 , 该型号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 30多个重要岗位科研人员坚守一线、日夜奋战 , 党员骨干主动带着行李驻扎实验室 。 围绕各型号后续需要解决的产品运输不畅、外协人员来沪困难、供货进度紧张、下厂验收困难、元器件短缺等各种问题 , 卫星创新院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全力解决 。
目前 , 卫星创新院的创新十五号卫星、新技术试验卫星、量子微纳卫星、轨道大气密度卫星、电磁双星等型号 , 均已具备出场发射条件 , 试验队40余名队员已披挂出征 , 乘坐大巴从上海出发直达酒泉 , 行驶3000余公里执行发射任务 。
探秘深海 , 离不开先进的科研装备 。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冯飞研究员团队承担了“深海MEMS气相色谱仪”的研制任务 。 疫情期间 , 课题组骨干赵斌2月底以来一直驻守在三亚 。 经过不懈努力 , “深海MEMS气相色谱仪”在4月底开始的海试中 , 首次搭载深海原位实验室进行海试取得圆满成功 , 目前第二航段海试仍在进行 。 深海MEMS气相色谱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 今后可望为我国深海冷泉热液研究和深海油气资源勘探 , 增添一个新的“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