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村隔三五里,各处各乡风 。”就婚姻习俗而言,和县南北乡间,也各不相同 。南乡娶新娘日出前花轿就到家,北乡娶新娘日落后花轿才过门 。因此,和县农村的传统婚俗,虽不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婚礼那样情趣横生,但也非常讲究,并且显得古朴庄重,热闹非凡 。这里不妨从头选择介绍 。
传庚字 和县民间称订亲为“传庚字” 。旧时代,男女还在孩提时就由双方父母包办订婚 。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就可以提亲 。就南乡而言,一般都是先由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传递信息,求得年庚,并请算命先生推算八字;另看男女双方属相是否“犯克”,例如,“马配马,如刀剐”就是“犯克”,不能配成夫妻;而“马配猴,不用愁”,就是不“犯克”,配成夫妻将来会美满幸福 。如属相不犯克,八字又相生无克,就进一步磋商下聘礼事宜 。这时,媒人可将女方年庚(女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用红纸写好(俗称“草庚”),传给男家(北乡互相交递年庚),并择定喜日进行配庚 。喜日一般都择定在农历某月初的双日 。
传庚字那天,男家拜托媒人带着红纸礼贴(内装现金,一般为1岁1担米钱)及4样礼物(肉、鱼、酒、茶叶),到女家邀请女孩的父亲来进行配庚 。女方父亲一到,男家即操办酒席款待媒人和亲家,男家主要亲戚要送礼(一般是1扎大炮竹、1条糕)、陪客 。配庚开始,请识字人在庚贴上左书男方姓名、性别、年庚,右书女方姓名、性别、年庚(均要配成双字),庚贴上下左右四方,要书写“天作之合”,外用红封套笺,上书“全福” 。
然后配以万年青、侧柏枝插入红封套笺内,供奉堂前,秉烛焚香,从此宣告这门婚事生效了 。此后,等到男女双方都已长大,待嫁的姑娘便可到男家帮助做些家务;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帮做农活 。逢年过节,未过门的女婿还要拜年送节 。在这些交往中,双方可以逐渐加深了解,建立深厚的感情 。
童养媳 通过配庚,男女双方就算是有了正式婚约 。但是有少数人家的女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向媒人提出要男家领养女孩做童养媳,待长大后结婚 。但结婚时,女家不得向男家要任何礼节钱,女家也不陪嫁妆 。做童养媳当然很苦,要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家里家外样样事都得做,受欺凌,受岐视,且大都吃不饱、穿不暖 。如果是狠婆婆,其艰辛就更难想像了!旧社会和县农村流传这样的话:“有男不当壮丁汉,有女不做童养媳 。”
把断礼 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候,男家便托媒人向女家提出结婚的要求 。这时,女家常把他诸亲六眷的门份,一一开列由媒人传送男家,必须按门份,每户赠送4样礼物(鱼、肉、酒、糕),直到征得女家满意后,再由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并请媒人具礼贴通知女家,名为“送日子” 。对此,南乡俗称“把断礼”,北乡俗称“择日子” 。因为“日子”送过后,直到娶新娘,男家就不再花费礼钱了,亦即断了婚礼,故而把“送日子”叫做“把断礼” 。
娶新娘 姑娘出嫁前,女家诸亲六眷都要送衣料作为出嫁礼,俗称“送嫁” 。娘家也要送些衣物给新娘、新郎作女儿出嫁礼,南乡俗称“铺嫁妆”,北乡俗称“赔嫁” 。同时,姑娘还要请绞脸婆帮助她绞去脸上的毫毛,俗称“开脸” 。开脸像征着姑娘告别了黄花大闺女的时代,所以也很郑重其事 。
此时,男家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娶亲前一天要“贺号”,即由本村本姓的家里人筹钱置办镜框,书写号名,披红插花,挂入堂前墙壁上 。然后张灯结婚,陈列喜帐,张挂对子,布置新房 。
娶亲的那天,新郎家根据路程远近,提早或推迟派出花轿接新娘 。南乡要求在天亮时花轿回到家,而北乡则在天黑时花轿才回到家 。新娘上轿时披着红盖头,俗称“遮面布”,由胞兄弟或堂兄弟背着上花轿,并由新娘的哥哥,或其最小的弟弟或堂弟(北乡是新娘的妹妹),跟随在花轿后面,护送花轿到新郎家 。
花轿到新娘家门前停下后,由两个童男童女各执1个布、麻口袋,顺路铺着 。一面铺,一面唱:“捎袋传口袋,一代传九代 。”新娘在搀亲奶奶的搀扶下,脚不沾土,只踏着布口袋一步一步地走入新房 。有少数地方新娘过门槛时,守旧的长辈妇女,要把新娘子的头朝下捺一捺,示意今后要服从公婆的教诲、丈夫的管教,这就叫“新娘跨过门,就是人家人 。”
【和县婚嫁习俗】拜堂 新娘子进入洞房,稍停片刻,就要举行拜堂(南乡上午拜堂,和城和北乡晚上拜堂) 。拜堂时,由搀亲奶奶搀扶新娘,引入堂屋,举行拜堂仪式 。这时,堂上1对花烛高照,礼炮齐鸣,喇叭高唱,喜气洋洋 。1名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长辈老人,主持婚礼,顺序高声喊道:“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夫妻对拜” 。然后,见到男方家的主要亲戚在场,就高喊:拜见舅舅、姑父、姨父等等,俗称叫“先拜天地后拜堂” 。被拜的亲戚,要当堂回敬礼钱,多少不拘 。
拜堂仪式结束后,1对新人并肩齐步回到洞房,由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遮面布),让其露出娇容 。南乡是新郎用双手去揭,表示双手欢迎;北乡是新郎用秤杆子挑,表示称心满意 。这时,2人又是彬彬有礼地相揖相拜,这叫“见面礼” 。礼毕,先喝传杯茶后由两个童男童女陪同作伴吃“团圆饭” 。吃“团圆饭”时,搀亲奶奶第一筷子先替新郎搛鸡头,后替新娘搛鸡尾,示意“龙头凤尾”的吉利象征;第二筷子先替新郎搛鱼头,后替新娘搛鱼尾,示意新夫妻从头到尾都要余钱 。搀亲奶奶搛过菜后,1对新人才开始吃“团圆饭” 。
闹新房 新郎新娘吃过“团圆饭”后,堂屋客人开始宴席 。当天晚上,一班青年人兴高采烈闹新房 。首先由1人领头1句“吉利话”,众人同声“好!”俗话叫“叫好”,例如:“炮竹一放喜洋洋”,“好!”“来到贵府看新娘”,“好!”1人说词,众人答好,说词的青年,从大门一直说到新娘房里,见到什么,就说什么,1句1“好”,尽讲吉利话 。到了新房,就以新娘子为目标,要从新娘头一直说到新娘脚 。例如,“瞧瞧新娘头,”“好!”“头上搽了4两桂花油,”“好!”等等 。说到新娘时,讲1句,还用枣子砸1下新娘,表示催新娘子早生贵子,逗笑取乐 。而新郎却事先溜之大吉,躲藏起来,避免被人捉到闹成许多笑话 。青年人拥进新房时,想方设法戏弄新娘,一般都是要叫新娘子给他们擦火点烟 。当新娘低头含羞点烟时,闹房人却顾盼左右而言它,引起众人起哄大笑 。总之,满堂热闹,皆大欢喜 。北乡闹新房时,1对新人同时在场应付,多被闹得汗流浃背,不知所措 。但闹房领头人常常也适可而止,巧妙解围 。
回门 新婚第三天,北乡规定新娘新郎携带礼物,一同到女家去拜望双亲,俗称“回门” 。但南乡则规定在第二年的正月去“回门”(因为一般都订在腊月二十四左右的双日子结婚) 。新娘回门,一定要在当天赶回婆家,越早越好 。如果天黑到家,则犯忌讳,怕瞎了老婆婆的双眼 。同时规定,不管任何情况,新娘新郎一定要赶回到家里 。新娘回门不作兴在娘家过夜,是因为新房1个月内不准“空房” 。新郎新娘回过门之后,整个婚礼仪式便宣告结束 。
- 含山婚嫁习俗
- 和县绰庙的三月三
- 乡村发展|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出炉 超30%的县达到较高发展水平
- 大圆肌在哪个位置 大圆肌和背阔肌的关系
- 杨梅与枸杞能在一起泡酒吗
- 电发后多久可以洗头 电发和烫发有什么区别
- 膏状冷烫药水适合冷烫还是热烫 膏状和水状烫发水区别
- 歙县习俗“驮龙舟”
- 五河县姚管集庙会
- 五河县沱湖渔家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