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在元代时成为全国海神的历史原因

在中国诸多的女神中,观音、碧霞元君、妈祖号称中国三大女神了,在台湾,妈祖的知名度恐怕高居第一 。有人说妈祖有五个之最:
1、尊称最多
历代官方对妈祖的尊称有:夫人、灵惠夫人、昭应夫人、崇福夫人、善利夫人.灵惠妃、助顺妃、英烈妃、慈济妃、善庆妃,天妃、护国庇民天妃、感应圣妃,天后、天上圣母等 。
民间对妈祖的尊称有:灵女、神女、龙女、海神、水神、海神娘娘、海上圣母、天后娘娘等,俗称则有:妈祖、祖妈、娘妈、娘娘、祖姑、老妈、妈祖婆、老娘娘等 。
妈祖分灵称谓有湄洲妈、银同妈、温陵妈、福州妈、开台妈、金门妈、安平妈、台南妈等 。台湾分香子庙称谓有:老大妈、新大妈、老二妈、兴二妈、圣二妈、圣三妈、老四妈、圣四妈、老五妈、老六妈等 。
此外,尚有太平妈、船头妈、斑鸠妈、红面妈祖、乌面妈祖、水尾娘娘等 。
古今中外有哪一位神明有如此众多的称谓?妈祖有如此多的称谓,说明中国各个阶层的民众对妈祖的尊敬、崇拜、爱戴和信赖 。
【妈祖在元代时成为全国海神的历史原因】2、皇帝给予的封号最多
妈祖为宋初人,去世后渐被神化,并引起历代王朝的重视 。宋高宗时首次封妈祖为灵惠夫人,以后南宋历代皇帝先后加封妈祖为“夫人”、“妃”等种种名号达16次之多 。元代封赐进一步升级,封妈祖为“天妃”等种种名号共5次 。明朝对妈祖的敕封有2次 。清朝皇帝对妈祖的褒封多达1 5次,封赐为“天后”、“天上圣母”,成为女神中最高的封号 。
历代皇帝对妈祖的封赐竞多达38次之多,这在华夏诸神中是极为罕见的 。显示了妈祖在最高统治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3、宫庙最多
奉祀妈祖的宫庙名称很多,北方多称“天妃宫”、 “天后宫”,民间习惯称“娘娘庙”、 “奶奶庙”,南方多称“妈祖庙”、“妈祖宫”、“马祖庙”、“娘娘宫”等 。
海内外妈祖庙的具体数目已难以统计 。妈祖故乡福建莆田等地,几乎村村镇镇都有大大小小的妈祖庙 。台湾地区妈祖庙有1500多座,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500多座 。妈祖庙遍及大陆广大沿海地区乃至内地,延至东南亚、欧洲、北美、南美等地 。大略统计,世界各地的妈祖庙应该接近万座 。
4、信徒最多
妈祖庙宇遍天下,信众上亿 。台湾人口2000多万,信仰妈祖者当有上千万人,仅一座台湾北港朝天宫,每年来此烧香保平安的就有百万之众!由于妈祖除了护航的功能以外,人们又赋予她多种功德,所以她受到从南到北沿海广大地区(也包括有妈祖庙的不少内地地区)千千万万群众(远不止渔民、船民)乃至海外华人的崇拜,自然信众上亿 。
5、庆典最盛
每逢妈祖诞日,著名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大陆最负盛名的是天津天后宫的“赛神会”,即天津“皇会” 。届时民间花会有100多道,演员数千,宝辇、仪仗、百档花会浩浩荡荡,绵延数里,极其盛大 。有一年乾隆下江南返京时恰遇天津赛神会.大为褒扬,特赏赐总管、会头黄马褂、令旗等 。因得到乾隆皇帝赏识,此后天津天后宫迎神庙会改称为“天津皇会” 。
福建湄洲祖庙,每逢妈祖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典,世界各地妈祖信徒来此进香谒祖,全岛成为妈祖信徒的乐园 。台湾每逢妈祖诞日,要举行上百万人的盛大巡境游行庆典活动,成为台岛的全民喜庆娱乐活动 。
实际上,妈祖信仰还创造一个中国之最,即妈祖信俗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中,作为民间信仰重要组成部分的妈祖信俗能够得到此等殊荣,不但在中国是首例,据说在世界也是第一例 。我有幸参与了此次申报工作,申报文本的初稿就是我撰写的 。
关于妈祖的生平、传说故事等等,各位听众一定是耳熟能详,我今天就不在这里啰嗦了 。我想和大家聊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妈祖是什么时候从区域性海神发展为全国性的海神?第二个问题是妈祖为什么能取代其他的海神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海神?
先讨论第一个问题,妈祖是什么时候从区域性海神发展为全国性的海神?
公元987年,妈祖升天后,百姓立庙祭祀,就成为海神,但影响很小,仅限于湄州岛和周边地区 。在妈祖死后100年的宋元佑元年(1086),其信仰才扩大到距岛屿百里之外的涵江三江口一带 。宣和五年,宋徽宗赐予圣墩庙“顺济”庙额,妈祖信仰开始得到朝廷的认可,可以视为官方正式承认妈祖信仰的开始 。此后,在莆田,妈祖信仰的中心从圣墩向附近的白湖转移 。妈祖多次得到朝廷的敕封,由“夫人”晋封为“妃”,其身份倍增,神名远播,逐渐成为各地航海者崇拜的女神 。
在宋代,妈祖信仰影响虽然日益扩大,但并没有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妈祖已经成为至高无上的海神了,还不是全国性的海神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当时福建各地都有自己的海神,妈祖并没有完全整合,我查了福建地方志,宋代福建各地祭祀的海神至少有15位之多,外省的海神恐怕更多 。根据之二是在当时的泉州,官方奉祀的海神是通远王而不是妈祖 。
我们知道,宋代的泉州港是当时的世界大港,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为了使远航的商船一帆风顺,宋代泉州地方官员经常在九日山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隆重的祈风仪式,一般十月至十一月举行“遣舶祈风”,四月举行“回舶祈风”, 泉州九日山上至今还保存十三块记载宋代祈风盛典的摩崖石刻,最早的是乾道四年(1168年),最迟的是咸淳元年(1266年),前后延续近百年 。而当时九日山延福寺通远王祠内的主神并不是妈祖,而是俗称“翁爹”,又称白须公的神灵 。
据据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记载,通远王神原为永春县乐山隐士,后仙化升天,以灵验著称,唐代后期传到泉州,成为海神 。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宋代的泉州通远王“其灵之著为泉第一” 。时人王国珍《昭惠庙记》记载,家家户户,不论贫富贵贱,都争先恐后祭祀通远王:海上行船的人更加虔诚,“舟人赖之以灵者十常有八九 。”
从以上两个根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宋代的妈祖信仰还不是全国性的海神,那么,妈祖是什么时候从区域性海神发展为全国性的海神?我认为是在元代 。为什么?
大家知道, 元朝建都北京(大都)之后,大都便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口迅速增加 。京都军队、官民所需要的粮食等要依靠江南供应,每年要从南方用船运粮食三百六十万石 。由于当时京杭大运河年久失修,河道阻塞,漕舟不通,粮食供不应求,直接危及首都和国家的安全,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
自至元十九年(1282年)海运试航成功后,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 。但海路运粮风险是很大的,海上经常会遭到台风恶浪的袭击,特别是海路漕运的最初几年中,海难时常发生,损失惨重,闹得人心惶惶 。为保证南粮北调的漕运安全,元朝统治阶级只能接受采纳漕运的官员和船工的建议,推崇汉人所崇拜的妈祖,以此来鼓舞士气,祈求漕运安全 。这样,原来的护国庇民的妈祖,就被人们作为漕运的保护神 。
也许是妈祖真的有灵,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经过几年的漕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在元朝统治者大规模祭祀妈祖之后的第二年,海难事件就大大减少了,当时民间流传着许多天妃妈祖神助漕运的故事 。
为了答谢妈祖保佑漕运的顺利进行,元政府多次进行规模浩大的祭典,至顺四年(1 333年)、至正九年(1 349年)、至正十一年(1 35 1年)以及至正十三年(1 3 5 3年),朝廷都派特使代表皇帝自北而南,逐一一祭拜天妃庙,感谢天妃护漕的功德 。
元政府除了派特使祭祀妈祖庙外,还建立了一些新的妈祖庙,这些妈祖庙的建立都与漕运有关 。元朝先后5次对妈祖的敕封,神格上升为“天妃” 。在古代,帝王对妈祖的推崇,对于妈祖信仰在全国的传播,意义巨大 。
上行下效,妈祖信仰的影响愈来愈大,中国沿海地区纷纷建起妈祖庙,妈祖拥有了更广大的信众和更旺盛的香火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妈祖逐渐取代其他海神,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海神了,这从妈祖收服晏公、萧公、龙王等许多海神的民间传说故事中也可以得到反映 。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第二个问题,妈祖为什么能取代其他的海神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海神?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 。
我认为,妈祖之所以能取代其他海神,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神格最高的海神,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妈祖的慈母般的形象有关 。
中国海神众多,最早的海神在《山海经》中有记载,称东西南北四海海神,形体怪异,多是人面鸟身 。秦朝的海神是以大鱼和蛟龙的面目出现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南北朝时,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并普及到社会的各阶层中 。在这一基础上,佛教中统领水域并掌管兴云布雨的龙王,便开始与中国海域中的龙蛇海神相融合,成为新历史时期的海神(即海龙王) 。
从此以后,不但中国的东、西、南、北诸海域已由四海龙王接管,而且逐渐发展到凡是有水之处,皆由龙王管辖,皆建有龙王庙的局面 。龙王的形象丑陋凶恶,特别性格喜怒无常,高兴的时候风平浪静,不高兴的时候,海浪滔天,不好伺候,所以航海者对龙王信仰更多的是敬畏,而不是崇拜 。
而妈祖就完全不同了 。妈祖虽然28岁就去世,但其形象被塑造为中年妇女,不但美丽,而且慈祥,犹如慈母一般 。在传说故事中,妈祖从来就是以慈悲为怀,有求必应,因此比较容易得到航海者的认同,向她倾诉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
大家可以将心比心地想一想,你如果是一个航海者,成年累月在海上航行,非常孤独和寂寞,又要承受着随时出现船破人亡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船仓中供奉喜怒无常又丑陋的海龙王好呢?还是供奉美丽善良、有求必应的慈母般形象的妈祖?显然,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妈祖,是吧?所以,妈祖作为海神出现后,龙王往往成为反面形象,被妈祖所降服,逐渐从影响最大的海神的位置退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