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奇特的习俗:男人必须出家当和尚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1886年英国发动战争并占领了缅甸,并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布独立,成立缅甸联邦 。1974年1月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缅甸有“万塔之国”之称,全国4800多万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佛教 。走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红色袈裟、手持黑伞的僧侣 。据说全国僧侣有40万之多 。缅甸的男人虽然生活悠闲,但他们一生必须出家一次,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有的终身当和尚 。更多的则是几年、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 。一般男孩到了5--10岁左右,家长就要准备出家仪式,这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 。
送孩子出家在缅甸像节日一样隆重,事关信仰,仪式搞得非常隆重 。每年春季,你都会发现,一些宁静的缅甸村庄会突然热闹起来,因为这个时候许多小男孩要出家当和尚,小女孩也要进庙行“扎耳朵”礼 。此时一队队的父母及和尚,就会带着打扮得如小王子或小公主般的孩子,捧着供品,敲敲打打地走出村庄,绕塔而行,气氛十分热烈,场面非常温馨 。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 。
【缅甸奇特的习俗:男人必须出家当和尚】 举行剃度仪式的前一天下午,要举行盛大的游行仪式 。人们给将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绶带,骑上高头大马 。有人给牵马,有人撑伞,队伍浩浩荡荡 。一队打着佛教旗帜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走在队伍的前面,接着依次是载有吉祥大鼓的车、骑在大象背上顶着金伞的三藏经保护神、手持僧用八宝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槟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缀满准备布施给僧侣的各种日用品的如意树等 。
晚上一般要请来剧团唱戏,通宵达旦 。正式举行剃度的当天上午,要在鼓乐的伴奏下乘专车到大金塔转一圈,再进寺庙给孩子剃发,穿袈裟,听戒规,然后布施斋饭 。第三天,家长们要集合在一起,请法师在临时搭起的彩棚里诵经 。家长跪坐在地上,手里拿着小壶或水,一边听经一边把杯里或壶里的水一滴滴地倒于盘子里或地上,叫做“分福” 。意思是给孩子做剃度所积的功德不可自己独享,要大家分享 。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可以还俗 。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 。总之,出家手续十分简便,还俗也容易 。
为什么缅甸的男人必须要出家当和尚呢?因为,缅甸是个宗教国家,和尚在缅甸拥有相当高的低位 。男人只有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 。缅甸男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第一是出家,第二是结婚 。缅甸社会把人分成五个等级: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是三等公民,尼姑是四等公民,人妖是五等公民 。
说来也怪,除信仰因素外,缅甸男人出家当和尚的理由也千奇百怪:穷人为了有个地方吃住,富人为了长命百岁,体弱者为消灾去病,强壮者为福上加寿,运气好要当和尚高兴些日子,运气不好也要当和尚去去晦气,为了婚后幸福要出家,婚后为重温婚前独身生活也要去做和尚 。
缅甸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国度,女人的地位很低,毫无地位可言 。不仅要挣钱养家糊口,还要肩负繁重的家庭负担 。就算出家,缅甸男女也是不平等的 。因为男人出家当和尚可以还俗,还俗后可以酒照喝,肉照吃,媳妇照娶,而女人一旦出家当了尼姑,则终生不能还俗,必须伺候佛祖一辈子 。
在缅甸,女人没有要求必须出家当尼姑,即便如此,缅甸还是有许多尼姑 。男人可多次出家多次还俗,而女人出家为尼则有两种说法:一是不允许还俗,一生与佛灯为伴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只有一次还俗机会,要么终生为尼,要么还俗后再不能踏入佛门 。无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与男人相比,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 。不过与男僧侣绛红色的僧袍相比,缅甸尼姑的服装却是相当靓丽 。
不比其他国家的尼姑的衣服是灰褐色的,缅甸的尼姑服装是浅粉色的上装搭配橙红的纱笼,加上一条即可搭在肩上也可顶在头上的红布,在阳光下显得分外抢眼,绝对是真正的“红粉”佳人 。缅甸的男女不平等是显著的,比如马哈穆尼寺的金佛就不允许女性靠近,更不允许像男人一样上前给金佛贴金箔 。尼姑的日子是相当清苦的,不仅还自己化缘,一切粗活、重活也都要自己干,但这些似乎不能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任何印记 。
在缅甸,还有更加奇葩的 。过去,缅甸是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国家,(从2015年8月31日起,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只要有能力,一个男人最多可以娶四个老婆,但也有人娶四个以上的 。如果娶了老婆养不起,就有权利让她带着子女去乞讨……
位于曼德勒市的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历史不算悠久,但却是缅甸最大的僧院,拥有2000多的僧人,从缅甸各地来这里学习的僧人不计其数 。从5、6岁的小沙弥到60、70岁的大住持都有,其中不乏大德高僧,因此也被称为千人和尚庙 。缅甸的僧人们遵守“过午不食”的规矩,每天午后到半夜,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食物,于是午餐变得十分重要 。因为僧人多,因此一起吃饭也就非常的壮观,有“千人僧饭”之说 。当然,这样的场面只有在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才有 。这里的僧侣以学习佛学为主要,而其他寺院的僧侣就要自己到街头市场去布施 。
每天都有很多外国游客慕名前来光看僧侣们集体进餐的场面,久而久之,这里竟成了曼德勒的著名旅游景点,是每个到曼德勒游客的必到之处 。
这座僧院的外观并无特殊,有一座不算高的钟楼,前边的甬道尽头就是大食堂,甬道两侧是僧人们学习和住宿的地方 。每天上午10:15,僧院准时敲钟,一队队的和尚有序的列队接受信众的施舍,他们只是默默地双手捧着手中的钵,让施主把饭盛进钵里 。如果施主准备的还有菜,和尚就会再拿出一个小圆盒,让施主们把菜放进去 。然后盖好盖,转身离去,听不见任何交流说话的声音 。
地位比较高的和尚会两三个人一桌的分开吃,地位比较低的和尚就是一排排地在一起吃的 。虽然很多人在一起吃饭,但他们很遵守纪律,很安静……当然,也有很多僧人并不在食堂里吃,只是坐一会儿就拿着各自的食物离开 。可以这样说,僧人们就餐的时间比他们等候进入食堂的时间要短得多 。
倒是我们这些嘈杂的游客影响了他们生活 。当然,我到不理解这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年幼者对年长者的尊重 。缅甸人不论男女,都是有名无姓的 。他们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称呼,以便表示性别、长幼、社会地位和官阶的区别 。
缅甸人不使用中国人的十二生肖,而是视出生于星期几来决定自己的属相 。缅甸人将星期三这天分开,上半天称为星期三,下半天称为“罗侯” 。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缅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属妙翅鸟,星期一属老虎,星期二属狮子,星期三上半天属双牙象、下半天属无牙象,星期四属老鼠,星期五属天竺鼠,星期六属龙 。因此,缅甸人除了每年过一次生日以外,每个星期还过一次“小生日”,“常庆常生,常吃常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