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赵县赵州镇:一桥一塔一寺院 禅茶古韵传千年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碾了一道沟……”一曲《小放牛》,唱出了鲁班修造赵州桥的传说 。赵州镇,这座春秋时期被称为棘蒲、西晋时被称为平棘的古地,历代就是郡、州、府、县治所在地 。这里不仅有闻名世界的赵州桥,更有上千年的石塔,佛教重地柏林禅寺……这里,有的是历史和故事 。
赵州古城墙 跨越千余载
沿308国道向南40公里,就到了赵县 。赵州镇,即是县城所在地 。在商朝时,赵县“为方国一圉之地”,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归晋国,称棘蒲,也就是现在的赵县城 。西晋时,被称为平棘 。后赵时,这里又设立赵郡;南北朝北魏时设殷州 。北齐时,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改殷州为赵州 。
自这一年,也就是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改称赵州以来,这个名称已存世1400多年了 。赵州镇总人口11.4万人,是赵县的第一大镇,且坐拥赵州桥、柏林禅寺等风景名胜 。赵州镇不仅沿袭了大气的历史地名,还是一座周身嵌满了文化印戳的古镇 。
赵州镇作为历史上的历代治所,自然就有城 。清《赵州志》记载:赵州城垣“基博二丈五尺,垣崇三丈二尺,周环13里有奇,炮台六十有二,女墙崇五尺加堞三千八百八十有一 。”如今在赵州镇南环路上,还残存着当年赵州城垣的遗址 。一段段黄土夯成的古城墙上,长满了小刺槐和酸枣树 。赵州城墙在解放前还保存得相当完好 。“我十来岁的时候,在城墙上还能跑上一圈呢!”今年48岁的赵志勇回忆 。现任赵县宣传部副部长的赵志勇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专家,曾出过数本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书籍 。
但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始,住在城垣周边的百姓取土建房,给赵县城墙造成了很大破坏 。为了保护这一遗迹,赵县还专门修建了古城墙遗址公园 。在遗址公园内,还有被当地称为“城河沟”的外护城河遗址 。如今,在宽阔的护城河遗址内,碧绿的芦苇长得很是茂盛 。
根据历史记载,赵州外护城河宽10丈,深10尺,引洨、清两河之水环城而过,河两岸垂柳成荫,河塘藕莲争艳,游鱼跃水,水鸟戏莲;岸上绿草茸茸,野花彩蝶竞相媲美,长满绿苔的高大城垣倒映城河水底,犹如铜绿色的屏障 。据史志记载,赵州城垣的轮廓在宋时初定,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在考察了古城墙后曾提出“这个城池在汉代就有”的观点 。
城垣有四门,东曰“升华门”,西名“澄波门”,南称“临洨门”,北为“拱辰门” 。四门皆为“重关双阖(瓮城)” 。城门洞为高大拱券式,无梁无檩,无木无框 。两道城门均为巨木所制,门扇全部铁叶镶裹,数行狼牙钉嵌于门上 。
据赵志勇考证,在临洨门外有一园河,流水缓而清澈,鱼虾畅游 。出临洨门偏东方向有平棘山,山上树木葱郁,建一古刹,红墙碧瓦,雕梁画栋,庙内四壁均为五彩壁画 。升华门之上建有一座殿宇式的三间楼阁,与高大的城墙相衬显得格外富丽壮观 。拱辰门外是荷塘,岸柳成行,塘内白莲红藕争奇斗艳 。澄波门则另有一番景象 。城楼进深五丈有余,高约九丈 。双层楼阁式的建筑,朱红色的顶梁大柱,雕有各种图案的飞檐斗拱,脊柱及四角飞檐镶有兽面砖雕,雕花式的棂格门窗,五色彩绘,把城楼装饰得富丽堂皇 。城楼第一层飞檐下,还悬挂着刻有“爽悒恒山”、“西郊水利”的两块大字牌匾 。
安济桥、永通桥  一对姊妹花
从赵州城南门“临洨门”出来,一直向南2.5公里,就是洨河 。“北走燕冀、南驰温格”,在这条曾经作为历代皇道的交通要道上,横跨洨河的,就是闻名遐迩的赵州桥 。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初月出云,长虹饮涧”……1400多年前的隋代工匠李春,肯定不会想到,这一作品能让他名垂青史,引来文人骚客为之赞叹 。这座当年由民间募捐而建的大石桥,现在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
【河北赵县赵州镇:一桥一塔一寺院 禅茶古韵传千年】 “安济”之名,据说是宋哲宗北巡时所钦赐 。当地俗称“大石桥”的安济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 。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 。在今天,已被圈到公园内的赵州桥,每天都有游人慕名而来,导游们向游人介绍着这“赵州桥三绝”:
“券”小于半圆 。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 。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有37.04米 。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 。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 。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很像天上的长虹 。
“撞”空而不实 。券的两肩叫“撞” 。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的小券 。这样桥体增加了四个小券,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 。而且,当洨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 。
洞砌并列式 。赵州桥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 。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 。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
自古至今,从小学课本到宣传册,赵州桥被介绍的很多 。但在赵州镇,被称之为赵州桥姊妹桥,同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的永通桥,被展现的机会就少多了 。
造型与赵州桥相似的永通桥,俗称“小石桥”,位于赵州城西门外清水河上,建于唐代永泰年(公元765-766年),比名扬天下的赵州桥仅晚160余年 。在永通桥上,桥身及栏板有优美的浮雕如河神、飞马、游鱼等,形象十分生动 。历经各代多次维修,永通桥上也保持了不同时代的雕刻艺术风貌 。其桥身和栏板上的雕刻手法不一,题材广泛,图案异彩纷呈,形象生动,刻工精细,引人入胜,故有“大石桥上看功劳,小石桥上观花草”之说 。
赵州石塔和大观圣作之碑
从“临洨门”向北,就是赵州城的南大街 。在南大街与石塔路十字路口,耸立其间的就是著名的陀罗尼经幢 。陀罗尼经幢位于赵州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交叉口,为开元寺遗物 。该经幢建于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由礼宾副史、知赵州王德成等督办,赵州人何兴、李玉等人建造 。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而得名 。幢高18米,分七级,造型雄伟俊秀,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刻经幢 。1961年3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幢主体呈八角形,一至三层刻陀罗尼经文,行笔遒劲,潇洒流利而又工整严谨,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因为经幢外观像塔,因此也俗称石塔 。
在石塔的东南角,就是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薛家烧饼老铺,现在的店长薛瑞杰,已经是薛家的第八代传人了 。这里的烧饼外观金黄,层薄如纸;尝一口,外酥内软,浓香酥脆,是当地著名的小吃 。因为紧挨石塔,所以也常被称之为“石塔烧饼”,而“石塔烧饼”,和这路口的石塔,也还有一段故事 。
传说很早之前,有一段时间,烧饼铺每天早上开张时,总发现少了一些烧饼 。当时的掌柜心里很是纳闷 。夜里,老掌柜关了店铺门,没有睡觉,躲在暗处想要看个究竟 。结果半夜,店铺来了一位妇人进来偷吃烧饼 。于是,老掌柜暗暗跟在妇人身后,见那妇人径直奔向石塔,眨眼就不见了 。老掌柜看看四周哪也没有妇人的影子,觉得十分奇怪,只好回到烧饼铺子 。第二天,老掌柜又到这座塔下,仔细一看,恍然大悟 。原来,这经塔的石座上有一浮雕,雕着一扇半掩的门,门里露出半个妇人的身子,和昨夜偷吃烧饼的妇人一模一样 。老掌柜越看越生气,回到铺里取来砍柴斧头,对准妇人的两脚砸去,斧起斧落,几下子就砸下了妇人的双脚,从这以后,“妇人掩门”雕像没了脚,薛家烧饼再也没有丢失过 。
从石塔向东,不到500米,就是当年赵州文庙的旧址 。如今,在被做了县生产资料公司的大院内,还留有一座大观圣作之碑 。刻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的大观圣作之碑,碑身为一块整体的青石料,高5.6米,碑身宽1.57米,厚0.5米 。正面碑额上雕有双龙,刻有”大观圣作之碑“六个楷体大字 。碑身四周刻有卷龙缠枝牡丹图案,中间刻有碑文,为宋徽宗赵佶所撰,共1021字,现残缺62字 。
赵州大观圣作之碑是中国现存的大观圣作之碑中保存最好的一通 。碑文比同类文献资料记载更为详细,为研究北宋学校、科举取士制度提供了可靠实物资料,碑文也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 。
在石塔的周围,还有两口井,东北的名为铜井,西南的名为铁井 。井名,以井桶敲击井壁的声音而命名 。现在都已不存 。
柏林古寺 赵州禅师
石塔路的东头,也就是在赵州城“升华门”内,便是”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的柏林禅寺了 。
柏林禅寺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20年),古称观音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 。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研习《成实论》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驻锡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 。
赵州禅师以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而享誉当时中国的南北禅林 。人们议论当时中国禅林的高僧,每每说“南有雪峰,北有赵州”;又有“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的美誉 。在遥远的南方,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山门耸立有“赵州关”,福建雪峰义存禅师的道场有“望州亭” 。由此可见赵州禅师在禅门中的地位 。
禅师生活十分朴素清贫,据载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 。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 。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 。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 。从宋朝开始,中国禅门盛行以“参话头”为方便的话头禅,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许多人在赵州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 。
赵州禅师住世百二十年,他圆寂后,谥号”真际禅师“ 。建于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的赵州塔供奉其衣钵和舍利,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 。塔刹为生铁铸造,高2.33米,1966年地震时将铁塔刹震落摔碎,同时落下的还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残片 。此外,在第二层塔身的正南面,有一砖砌的佛龛,据说内供真际禅师铜像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被盗,后追回,日军侵占赵县城后下落不明 。
此前,柏林禅寺主持郎公和尚还修建了“古佛堂”,专门供奉“真际禅师半身石像” 。此像为唐末赵王李镕按真际禅师生前真容所刻 。在像石的右上角,刻赞语四句“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 。”落款为“弟子赵王镕焚香拜赞” 。左上角刻:“真际禅师真” 。后来,古佛堂被毁,真际禅师像流落民间 。现藏赵县文物保管所 。1991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屡遭劫难,殿堂、经像荡然无存 。到1988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古柏,很难使人想到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刹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河北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及其弟子中兴赵州柏林寺,他们含辛茹苦,殚精竭虑,在柏林寺遗址上建起了山门、普光明殿、观音殿、禅堂、会贤楼、钟鼓楼、万佛楼等 。寺内还成立了佛慈安养院、河北佛学院,是这里不仅成为礼佛弘法的圣地,更成为了与赵州桥联拱双璧的旅游佳境 。
柏林寺中的“龙凤石碑”
在柏林寺中,有两块“攀龙鳞”、“附凤翼”两通石碑 。这两通石碑,原来竖于赵州城内“望汉台”前 。以东汉开国功臣、赵州人耿纯为刘秀进言中“攀龙鳞、附凤翼”之句制为石碑 。
据介绍,龙凤碑的前世今生,还得从耿纯说起 。耿纯是赵县孝友村人 。他的父亲耿艾,王莽时任济平尹 。耿纯游学长安,被任命为纳言士 。王莽政权灭亡后,被任命为骑都尉 。刘玄称帝后,遣刘秀领少数兵马到邯郸,耿纯前往拜见,献上马匹和缣帛数百匹 。刘秀北进中山,把耿纯留在邯郸 。邯郸算命先生出身的王郎冒充汉成帝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很快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 。耿纯与宗族宾客二千多人奉迎刘秀,刘秀见其忠诚,拜他为前将军,封耿乡侯 。
刘秀势力逐渐扩大后,诸将劝他称帝,刘秀不允 。在南平棘(今赵县),耿纯进言说:“大家丢弃亲戚乡里,跟随大王奔走战斗,就是为了攀龙鳞、附凤翼,成功得志 。现在功业成就,天人相应,而大王不听大家的劝告,及时正位,我恐怕大家失望,各自离散,大众一散,就难以复合了!”不知是不是耿纯的一番话起了作用,很快,刘秀登基称帝,年号建武,封耿纯为高阳侯 。接着,耿纯在济阴击败刘永,然后攻克定陶 。建武六年(公元30年),耿纯受封东光侯 。
耿纯告老还乡后,在平棘,也就是今天的赵州镇筑起一座望汉台,原址在县政府前的大道上 。望汉台高七寻(寻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基周长二百八十尺 。上有亭阁以蔽风雨、四周有围栏 。明代的时候,望汉台乃赵州十景之一 。明代赵州刺史蔡懋昭,将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墨迹“攀龙鳞”、“附凤翼”竖于望汉台洞券门外内外两侧,以颂“高阳忠荩凌云上,光武神威渡水来”之壮举 。“龙凤碑”后来被移竖柏林寺中 。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南巡途经赵州,在柏林寺看了“龙凤碑”后,赞叹不已,遂泼墨引毫,挥笔题诗《赵州柏林寺小憩》:禅寺曾闻古赵州,便途探迹正清秋 。虞碑字具凤龙势,吴水体兼文武流 。白鸽下无经可听,金轮焕是圣重修 。笑予柏子曾参熟,不知庭前树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