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坛

北京“五坛”是指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 , 均为明代所建 , 清代沿用 , 是明、清两朝帝王们祭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 。
天坛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 , 明永乐十八年建 , 初名天地坛 。有坛墙两重 , 分内坛墙和外坛墙 。外坛墙周长4152米 , 南北墙距1283米 , 东西墙距1025米 , 总面积130万平方米 。天坛主要以圆丘坛和祈谷坛(祈年殿)两建筑组成 , 其次为皇穹宇、皇干殿、斋宫、神乐署等 。地坛在安定门外路东 , 为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神祇的场所 , 原称方泽坛 , 明嘉靖九年建 , 十三年改称地坛 。
地坛由外坛和内坛组成 , 主要建筑为祭台、皇祇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 。
日坛在朝阳门外东北方 。是明、清两代帝王每年“春分”节祭祀太阳的地方 , 建于明嘉靖九年 。主要建筑为拜神坛、具服殿、神库、神厨、钟楼、宰牲亭等 。
【北京五坛】 月坛在阜成门外月坛北街 , 又名夕月坛 , 建于明嘉靖九年 , 是明、清两代皇帝祀夜明之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祇之处 。主要由拜月坛、具服殿、神库、神厨、钟楼、宰牲亭、井亭等建筑 。
先农坛在永定门内大街路西 , 与天坛隔路相对 。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 。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 ,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 , 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 。天坛占地达 273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1918 年辟为公园 。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 , 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 , 内坛北部是祈谷坛 , 内坛南部是圜丘坛 , 一条 360 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 , 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 , 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 , 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 。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 , 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 , 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 等 。丹陛桥西侧有斋宫 , 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 。外坛为林区 , 广植树木 , 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 , 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
神乐署、斋宫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 , 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 , 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 , 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 , 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 " 敬天 " 思想 。天坛有 3500 余株古松柏、古槐 , 树龄逾数百年 。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 " 万世不移 " 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 " 树以松柏 " 取 " 尊而识之 " 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 , 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 。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 , 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
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 , 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 490 余年 ,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 , 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 , 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 " 任人游览 ",1918 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 , 实行售票开放 。1951 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 , 1957 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近年来 , 天坛的文物保护、园林绿化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 天坛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了重视 , 各方面的管理得到了加强 , 清理了大量的非景观建筑 , 迁出驻园单位 , 并将占用的古建筑腾出 , 80年代后 , 又陆续完成了坛内古建筑的保养修缮园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1992 年修复圜丘坛内外24座损星门 , 1993年复建了圜丘望灯杆 , 以后又陆续复建了东北外坛墙 , 重修了南神厨、三库、宰牲亭等 。为了维护天坛优美的环境及祭祀氛围 , 天坛一方面推行自然草坪园林化管理 , 另一方面又大面积地种植人工草坪 , 植树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并采用无污染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植物保护 , 极大地改善了天坛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妻妻芳草与参天古柏相映生辉的壮美景观 。
天坛公园现有面积为205万平方米 , 保存有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神乐 署四组古建筑群 , 有古建筑 92 座 600 余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
天坛还有九龙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灯、孀柴炉飞瘁坎等古迹 。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 6万多株 , 更有 3500 多株古松柏、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 , 环境森然静谧 , 气氛肃穆庄严 。巍峨壮美的祈年殿 , 圣洁崇高的圈丘 , 优雅庄重的斋宫 , 都坐落在万千树木掩映中 , 形成独特的坛庙园林景观 。天坛成为一处集中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历史、天文、音乐、舞蹈等成就于一体的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天坛: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 , 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 。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宝贵的科学艺术价值及优美的园林景观获得了世人更广泛的认识和关注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 , 也是中国悠久祭天文化的结晶 , 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 , 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 , 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 , 南为方形 , 寓意“天圆地方” 。四周环筑坛墙两道 , 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 , 总面积273公顷 , 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 。北为“祈谷坛” , 用于春季祈祷丰年 , 中心建筑是祈年殿 。南为“圜丘坛” , 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 , 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 , 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 , 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 , 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 , 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 , 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 , 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 , 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 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 , 建筑宏伟壮丽 , 环境庄严肃穆 。新中国成立后 , 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 , 进行保护和维修 。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 , 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 。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 , 是中国古建珍品 , 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1961年 , 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
地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 , 是明朝、清朝皇帝祭祀皇地祇的场所 , 是我国规模最大、唯一幸存的帝王祭地之坛 。明清两朝共有14位皇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 , 直到1912年清皇朝被推翻而告终 。1925年地坛被辟作京兆公园向巿民开放 。1926年后 , 园内屡驻军队 , 逐渐荒废 , 1938年侵华日军修建西郊飞机场 , 将征地内居民迁移到地坛居住 , 地坛遂停止开放 。解放后 , 地坛重新被建设成公园 , 对外开放 。
北京地坛 , 又名方泽坛 ,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 清代多次进行扩充和改建 , 乾隆年间曾改建了主体建筑方泽坛和皇祇室 , 形成现在的形制 。地坛公园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 , 现管理面积37.4万平方米 。布局以北向为上 , 由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 , 分成内、外坛 。内坛墙四面辟门 , 外坛墙仅西面辟门 。外坛门至安定门外大街之间是一条坛街 。街西端有三间四柱七楼木牌楼一座 , 是进入地坛的前导和标志 。内坛中轴线略偏于东部 。主要建筑有三组 , 方泽坛和皇祇室在中轴线上 , 方泽坛西侧有神库和宰牲亭;西北有斋宫、钟楼、神马圈等附属建筑 。地坛建筑的内檐枋心彩画为双凤和玺彩画 。建筑周围植满柏树 , 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方泽坛是地坛的主体建筑 , 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礼仪之地 , 俗称拜台 。
平面为正方形 , 以水渠环绕象征“泽中方丘” , 正方形平面象征“天圆地方” 。座南朝北的布局和按六八阴数铺成的墁石象征“地为阴” , 黄琉璃砖象征“地谓之黄” 。皇祇室位于方泽坛南侧 , 北向五开间 。有围墙 , 北向一门 , 围墙和门楼覆黄琉璃瓦 。殿内供奉皇地祇神位 。殿内彩画是清乾隆原貌 , 为双凤和玺彩画 。
地坛内有大片空地 , 现有树木3.6万多株 , 草坪8.2万平方米, 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就有174株 。地坛方泽坛外的三株古柏坡有特色 , 被称为“将军柏” 。其中“老将军”干围4.8米;“大将军”干围5.15米 。另一“独臂将军”干围3.16米 , 因曾屡次受创 , 仅存一枝故名 。地坛藏有一批官窑礼器 , 是清光绪年间江西景德镇专为清朝宫廷祭祀所特制的 。是传世下来的真品 , 保存完整 ,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 属国家二级文物 。解放前 , 坛内野草丛生 , 建筑严重失修 。新中国成立以后 , 随着国力的增强 , 公园先后修缮了斋宫、方泽坛、皇祇室等全部建筑;重建了地坛牌楼和钟楼;新建了牡丹园、集芳囿、月季园、银杏路等景点 , 对地坛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性整治修缮 , 既恢复了昔日的庄严肃穆 , 又丰富了园林景观 , 使古老的地坛焕发了生机 。
从1985年起 , 每年春节地坛公园都举办迎春文化庙会 ,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1届 。不仅有大规模的仿清祭地表演 , 还有许多民俗文化在这里展现和延伸 , 以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