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泾阳太壸寺庙会

【陕西泾阳太壸寺庙会】在泾阳县城,有一座闻名关中的古寺院—太壸寺 。相传,这里原本是一座行宫,距今有1700年历史 。在隋时期,由于隋文帝的母亲信奉佛教,她让文帝将其改为佛寺,取名太壸寺 。唐朝天宝年间改为中兴禅寺,在当时,太壸寺与长安东关的青龙寺、小雁塔及泾阳蒋刘村的荐福寺同为讲经传教的圣地 。宋太宗年间(公元976-984年)改名“惠果寺”,《续陕西通志稿》载:“惠果寺,即县内大寺,唐日本太子留学于此 。”金世宗、元世宗时皆重修 。明正统年间重修 。
相传在唐朝时期,唐明皇和杨贵妃常来此朝圣上香 。明代时又改为“太壸寺” 。每逢阴历二月十九,四月初八,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腊月初八,太壸寺里人头攒动,从四面八方甚至西安、渭南等地赶来的香客虔诚膜拜,程式严谨,内容丰富 。每到庙会时,当地的街面和所有空地上都会摆满了各式南北百货、土布绸缎和糕饼茶食,地上也堆满了农具和土产,庙会场里从各式小吃摊发出的阵阵香味,馋得叫人直流口水,那时正值农闲,所以“赶”庙会的人特别多,很多人家都会"牵大带小"地往庙会里赶 。当然,最高兴的要算孩子们了,听说要去赶庙会,天才蒙蒙亮就会早早起来,都会紧跟大人们的屁股,脚底擦了麻油似的朝着庙会场里跑 。
据传说,庙会当天,邻近一些村、乡,甚至县、地区,都会组织起队伍前来参加,腰鼓秧歌、大头娃娃、戏装高跷、火流水星、舞龙舞狮等等 。游行时,长长的队伍歪歪扭扭、串村过巷,足足有好几里路,场面十分壮观好看,美不胜收!
如今的太壸寺庙会不仅是泾阳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庙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太壸寺庙会已经有千百年历史,它作为宗教文化的一种形态,早已在当地百姓日常文化生活里深深地扎根,更多地被赋予了时代的色彩,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善良愿望的期盼,同时也成为展示关中民俗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舞台 。
泾阳太壸寺景区介绍
泾阳太壸寺坐落在县城中的二条街上,占地面积不大 。寺里主要建筑为明朝建的一座大雄宝殿,殿里供奉着一尊站立的石佛像3米多高,为佛祖释迦摩尼像 。《中国佛教史论集》中记载说这尊石立佛是六朝古物,足见珍贵 。在大殿周围,散落着北魏石碑、唐朝石碑等等石刻 。现在看起来很不起眼,甚至有点苍凉的太壸寺,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甚至辉煌 。
泾阳太壸寺坐落在县城中的二条街上,占地面积不大 。寺里主要建筑为明朝建的一座大雄宝殿,殿里供奉着一尊站立的石佛像3米多高,为佛祖释迦摩尼像 。《中国佛教史论集》中记载说这尊石立佛是六朝古物,足见珍贵 。在大殿周围,散落着北魏石碑、唐朝石碑等等石刻 。现在看起来很不起眼,甚至有点苍凉的太壸寺,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甚至辉煌 。
据历史记载,太壸寺前身为前秦符坚行宫,北周时改作佛寺、叫惠果寺 。到隋朝、隋文帝的母亲常来这里烧香拜佛,文帝改名中兴禅寺 。唐开元年间改名太壸寺(壸音读坤) 。在隋唐两朝,太壸寺不但是皇家寺院,而且是当时日本遣唐使来华留学学习的寺院之一 。据《续陕西通志稿》记载一位日本太子就在太壸寺里学习过 。到清朝时太壸寺已经衰落了 。殿房毁坏,古碑埋在瓦砾荆棘里,很多铜佛像、铁佛像遗落在草丛间 。
1932年,朱子桥将军和唐慕汾、康寄遥来泾查看灾情,看到昔日的皇家寺院一片荒凉,感慨万千 。随后进行了修缮保护 。太壸寺俗称泾阳大寺 。在民间太壸寺无人知道、泾阳大寺却尽人皆知 。1957年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恢复了太壸寺叫法 。寺内有一明朝铁钟,为泾阳崇文塔下铁佛寺遗物,暂保存在太壸寺里 。
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对太壸寺保护的还不错 。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是进香的日子,届时寺里香火旺盛,香烟缭绕,一片阿弥陀佛声 。不但信徒们前来顶礼膜拜外,很多达官富人、平头百姓有事无事也来为佛祖烧一炷香、磕一个头,求佛祖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吉祥、事事遂愿 。
太壸寺大殿
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七架梁,抬梁式结构,歇山式屋顶,顶施灰布纹筒、板瓦,檐施沟头滴水 。柱头斗拱为五踩重昂 。转角斗拱为七踩三层,补间斗拱为五踩重昂一朵 。据《史记》记载,太壸寺为前秦苻坚(357—384)所建之行宫 。北周时改作佛寺,名惠果寺 。隋文帝时,改为中兴禅寺 。唐开元年间改称为太壸寺 。唐天宝年间救修,其时与西安青龙寺齐名.《续陕西通志稿》载:“惠果寺,即县内大寺,唐日本太子留学于此” 。金世宗、元世宗时皆重修 。明正统年间重修 。1932年,华洋义赈会朱庆澜拨款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