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科特迪瓦38.6%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30.4%信奉基督教,16.7%无宗教信仰,其余信奉原始宗教等 。当地人多数以大米、薯类为主食,副食以牛羊肉为主 。
科特迪瓦服饰
在科特迪瓦城市和沿海地区,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人们一般西装革履,领带结得规规矩矩 。在平时,大部分科特迪瓦人主要穿传统的民族服装 。男人穿“布布”肥袍 。这种袍子制作很简单,一般以两幅天蓝或雪白的棉布横拼而成,无袖,圆领口开到胸,长及脚面,两侧开口从肩到膝 。身着“布布”袍时,须戴一顶紫毡或白色针织小帽,或用白布缠头 。现在,着装用什么颜色的“布布”,戴小帽还是缠头,均视个人喜好而定 。然而在过去,“布布”的颜色、图案和戴小帽还是缠头,都要根据在部族和家族中的地位而定 。因此,当时有“蓝人”和“白人”之分 。
女人的传统服装,颜色虽然多变,但式样基本一致 。无论老幼,一律用一块花布齐两腋或在腰间一围,垂及脚踝 。这块做“围裙”的布叫“帕涅” 。如果说“帕涅”在款式上多年一贯的话,其图案却是紧跟现实生活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 。“帕涅”那夺目的色彩、奔放的线条和粗扩的图案,像邮票一样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潮流和人际感情 。例如,1985年8月参加阿比让大教堂落成典礼的成千上万名妇女都穿着印有教皇头像的“帕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特迪瓦经济困难时,有一种叫“危机”的“帕涅”十分盛行;2000年10月科特迪瓦进行总统选举,许多妇女就穿印有自己拥护的总统候选人头像的“帕涅” 。在平时,还经常可以看到妇女用“帕涅”上的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例如,有一种“帕涅”上的图案是“四只人的脚”,寓意“你我寸步不离”;还有一种印着游鱼图案的“帕涅”,被称为“炭烤鱼”,意为周末晚丈夫带她下饭馆 。这些都是显示夫妻恩爱的图案 。另一种“帕涅”上画有一只眼睛,叫“找情敌的眼睛”,意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引起情敌的嫉妒 。有的图案表明“你为什么恨我”;有的写有“亲爱的,别转过身去”,这是女人对男人的无声抗议 。在科特迪瓦北方边远地区的村落里和中西部的深山老林里,仍有一些人还以树叶、树皮为衣 。人们把树叶或树皮穿制成遮羞布,男人用藤条系在屁股上,女人则前后各系一块 。在北部,村民常用榕树皮当垫席 。巴乌莱族人认为,这种树皮垫席比任何其他布料做的都好,经常铺用这种榕树皮垫席,可以使人的皮肤柔嫩光滑 。科特迪瓦各部族人民都有佩戴饰物的传统,而且历史悠久 。
早在12世纪初,精于商道的迪乌拉族人便大量使用从印度洋传入的白色小贝壳货币,并视之为财富的象征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这种白色小贝壳仍是布纳族人的惟一货币 。与此同时,这种白色小贝壳逐渐成为科特迪瓦青年男女珍贵饰物的重要原料 。每逢盛大宗教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表演多种宗教仪式舞蹈的塞努弗族女青年用白色小贝壳做成的“贝冠”最引人注目 。在“感化”节上,人们也会看到表演武艺把戏的男青年的胸饰也是由这种白色贝壳编制而成的 。在科特迪瓦的西部林区,人们喜爱骨制饰物 。例如芒族人把兽骨甚至人骨磨制成各种兽形骨片,制成项链、耳环、脚环等 。
在金属饰物出现之前,玉石、宝石饰物是中部河谷和沿海部族人民最喜欢的饰物 。例如,外来移民摩西人用白纹蓝玉石制成的手镯和红宝石项链颇受科特迪瓦妇女青睐 。而硬木制饰物在洛比族人聚居区十分流行 。木制饰物有手镯、耳坠、脚环等 。特别是居住在北部边境地区的洛比族妇女唇角上的挂环,非硬木莫属 。
青铜、铁、铝出现后,它们很快就成了妇女饰物和男子武器的上好原料 。从妇女的手镯、耳环、戒指和臂环,到男人的装饰性武器以及宗教仪式的用具,如铜铃、铜镜,几乎全以金属为主了 。
革也是科特迪瓦各部族人民常用饰物的重要原料 。如马具中的马鞍、马辔头,妇女饰物中的臂环、耳坠,巫师用的法物和文具盒等等,多以皮革为原料 。犀牛角和象牙制饰物,以其质地细腻、做工精巧而惹人喜爱 。然而,由于价格昂贵,多被科特迪瓦上层社会妇女所垄断 。黄金饰物在科特迪瓦饰物史上是最后出现的 。但一经出现,它就立刻变成为最珍贵饰物的代表了 。
科特迪瓦饮食
科特迪瓦人的饮食,因居住的地区不同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完全一样 。在北部,在马林凯人、迪乌拉人和洛比人聚居区,主要食粮是高粱、小米等 。用木臼将高粱、小米等捣碎,加上一些蔬菜、花生米、青豆和辣椒等,一起煮成粥状,煮好后即可手抓而食 。这种食品俗称“库斯库斯” 。
在北非阿拉伯国家,“库斯库斯”是居民的常用食品 。“库斯库斯”的做法很多,例如,先将捣碎的高粱米等粮食煮熟,然后把用西红柿、西葫芦、茄子等蔬菜,加上些牛、羊肉,煮成菜汤,浇在“库斯库斯”上 。还可以用牛奶或蜂蜜等浇在“库斯库斯”上 。
在东部、中部地区,阿肯族系和南曼迪族系居民,主要以大薯、木薯、山芋、普兰丹蕉等为食粮,个别地方有少量大米;越向西部,粮食越罕见,甚至根本见不到粮食,但这里树果、蔬菜比较丰富,人们常用水果当食粮 。
中部和西部山区舌蝇猖撅,牧业衰落,牛羊肉极少 。从马里进口的干鱼、熏鱼则是当地百姓少见的肉食品 。
科特迪瓦人自古以来有食用刺激品的嗜好,例如爱吃柯拉果 。认为柯拉果是万能的,尤其是可以刺激性机能 。
科特迪瓦居住
科特迪瓦独立以来,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 。在城镇,特别像在阿比让、亚穆苏克罗等大城市,随处可见林立的高楼大厦,别致的平房建筑,宽阔的马路街道,拥挤的交通车辆,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的气息 。居民与欧洲人一样,住房相当现代化,室内设施应有尽有 。在农村,村民的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变化和改善 。但是,在广大农村,各部族居民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沿袭了几个世纪单调划一、泥土做墙、结草织叶为顶的传统的茅屋棚户 。只是地区的不同,茅屋的外形、房门院落的饰物稍有差异 。北方多见圆锥形的“蘑菇屋”,中部林区以形似长砖的棚户为主,与马里接壤的边境地区,长砖形的棚户和“蘑菇屋”相杂其间,与布基纳法索相邻的东北部洛比族人居住区,却是阶梯形的宅院 。
在北部的科霍戈地区,居民的住房带有明显的北方热带草原特点 。“蘑菇屋”和长砖形棚户随处可见,一家人的住房,有的是长砖形棚户,有的是“蘑菇屋” 。除了住人的居室外,还有专门圈放牲畜的栏棚 。村民茅屋的门和泥墙上,多涂以红、白彩色 。据说这两种颜色可以避邪 。在中南部地区,邦达马河河谷地带的贾古族人聚居区,是高大、风凉的“花环形”住宅 。在这种“花环形”住宅里,居室和仓房排在四周,中间的天井是院子 。在贾古族人聚居区的西边和南边,是古罗族人的聚居区 。
罗族人的住宅,其外形酷似贾古族人的住宅,只是“花环形”略呈四方形,类似我国北方的四合院,但四角不是直角,而是圆转角 。东南部各部族的住房,与古罗族人的住宅在外形上无大差别,只是房门和院中的饰物有独到之处,但在住房建筑艺术的风格和习俗上,与内地各部族没有共同的历史源渊,这显然是受阿肯族系移民文化影响的结果 。
在东南部泻湖地区,以湖泊作为生活源泉的渔民,其所建的水上村庄,很有地方特色 。这种水上房屋奇巧别致,粗大的木桩直插水底,十分牢固,水面上2米处铺上木板,上面搭着木板房 。四面开窗,屋顶用芦苇或稻草盖成,有很好的隔热和防雨作用 。每座房子约40平方米,屋内居室、厨房齐全,另有平时户外活动场所 。每座房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每个村庄的住家,少则几十户,多则上百户 。阿尼族人的房屋带有阿散蒂后裔的明显特征 。在阿尼人的大院里,特别是在阿尼人族长、酋长的宅院里,矗立着一个象征权力的雕纹擎天柱 。柱的上部雕刻着本家族、本部落的图腾兽像和有关该家族、部落的神话传说;下半部分的雕纹多以现实生活为内容 。门上的雕饰与擎天柱上的内容大体相同 。
科特迪瓦婚俗
科特迪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婚俗,所以科特迪瓦的婚俗像五光十色的万花筒,丰富多彩 。
居住在科特迪瓦东南沿海的埃布里埃族人实行一夫多妻制,习惯认为多妻是富有的标志 。如果一个男人仅有一个妻子,这表明其家境不够宽裕 。埃布里埃族人之所以盛行一夫多妻,除为炫耀富有外,还有种田和家务劳动的需要 。埃布里埃族妇女不仅能够吃苦耐劳,而且还乐于从事繁重劳动,认为可以腾出丈夫的时间,让他们去参与和处理村里、乃至部落里的政事 。按习俗,与丈夫生活时间最长者,则最受丈夫的宠爱,其地位和权力也居群妻之首,成为“第一夫人” 。如果丈夫再娶,须征得她的同意 。埃布里埃族子女的婚配,一般由父亲或者叔父做主 。如果有几个女儿,父亲有权把长女许配给自己的好朋友 。姑娘的父亲或者叔父一旦同意这门婚事,小伙子便可送订婚礼 。
订婚礼一般分两次送 。第一次是姑娘的生日,由小伙子亲自把一对脚环和一些薯块送到姑娘的父亲手里;第二次是在选定婚期的当天,小伙子要向姑娘家送嫁妆 。嫁妆一般是非洲法郎和几块做“帕涅”裙布料 。送完婚礼后,小伙子和姑娘便成为合法夫妻 。这时,姑娘若不同意结婚,小伙子有权向姑娘的父亲要回彩礼 。退礼时,一般只退嫁妆,不退金钱 。埃布里埃族人禁止近亲通婚,禁止未成年人结婚和强迫结婚 。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区和不同部族的男女均可通婚,但若一方为穆斯林或者来自沿袭父系氏族制的部族,则禁止联姻 。
在实际生活中,埃布里埃族人的婚俗没有固定的模式 。送足彩礼,特别是送足嫁妆后,小伙子就可以把姑娘领走择日举行婚礼 。按现行习俗,新人的双亲和家庭成员均须出席婚礼仪式 。婚礼伊始,新郎要当众宣布他要某某为妻,并声明他已经出足嫁妆 。然后,新郎设酒席宴请出席婚礼的所有宾客 。在宴席上,姜酒是必不可少的吉祥饮料 。
婚后,若夫妻中的一方发生不忠于对方的行为,原则上将导致夫妻离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如此 。多数情况是,如丈夫有外遇,只要向受骗的妻子交付一笔认错赔偿费即可了事,但如果是妻子对丈夫不忠,大多以离婚告终 。就是丈夫坚持不离,也要召集全村同龄人通报受骗事实 。同龄人批评并要求不忠于丈夫的妻子改正不轨行为 。如果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出事地点不在自己家里,同龄人就要求有不轨行为的女人买姜酒请客谢罪;如果事出在自己家中,不忠妻子除买姜酒外,还要买一只羊和几只鸡,在房门前当众宰杀,以雪耻辱 。可是那个勾引女人的男人却逍遥法外,没有人去追究他的责任,更没有人要他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
习惯上,不管什么原因,埃布里埃族人一般不允许休妻,只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才允许离婚:一是夫妻之间,一方有不忠于另一方的不轨行为,赔罪和赔偿不足以修复因此而破裂的感情;二是夫妻双方均表示同意不再维持夫妻关系,丈夫同意不向女方索还陪嫁;三是丈夫虐待妻子,习惯上主要指丈夫毒害妻子 。在通常情况下,夫妻双方谁也不肯首先提出离婚要求 。因为,如果女方先提出离婚要求,她必须在再婚前偿还前夫的陪嫁;如果男方先提出离婚要求,女方就不再退还陪嫁 。离婚后,子女全部留给父亲,但母亲有权定期去看望孩子 。在婚姻上,居住在科特迪瓦西部地区的丹族人与其他部族禁止同异族联姻的习俗相反,规定本族男子必须选择供奉不同图腾部族的女子为配偶方可完婚 。
婚后,发现妻子有不轨行为,常常罚以物资赔偿了事,个别也有导致离婚的 。事出后,是罚是离,全由丈夫决定 。如果丈夫正在寻机抛弃不称心的妻子,而妻子的不轨行为在这时又被丈夫发现,不轨妻子被送回娘家,娘家还必须退还陪嫁 。不轨妻子的相好也得受罚,向受骗的丈夫交付相当于该丈夫供养妻子全部费用 。倘若受骗丈夫不追究不忠妻子的责任,仍要留下她时,其娘家无须退还陪嫁,但勾引其妻子的坏男人要向其夫妇送些衣物,向调解纠纷的长者送些酒和鸡,以示谢罪 。
科特迪瓦丧俗
科特迪瓦有60来个部族,每个部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丧俗,而且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习俗 。
居住在科特迪瓦东南沿海的埃布里埃族人,村里死了人,以击鼓的方法通知并召集本村和邻村的人 。死者家属向村民宣布“死讯”后,女人们开始在遗体前哭泣,男人在房屋四周击手鼓 。
若死者是村长、酋长等有地位的人要鸣枪志哀,女人们须在遗体前边哭边舞,以示祈祷 。如果死者是有名望的人,其合法继承人必须在其过世当天,当着祭吊者的面杀一头牛,亲手割下牛交给陪丧妇女,用以轰赶叮在尸体上的苍蝇 。尸体当天殓后,棺木要在家中停放8天 。第8天,死者的家属和亲朋好友集中在村中广场,由族长主持“班祭”仪式 。族长手捧装满棕榈酒的酒杯,面向死者的家门,口中祈祷道:“这是上帝赐给你(指死者)的最后一杯酒,请你接受 。作为回礼,我乞求你保佑棕榈树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棕榈油,保佑粮田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粮食 。”“班祭”仪式后,死者家属便可向酋长提出举行葬礼的具体日期 。批准后即择日举办 。
葬礼头天晚上,村民以击鼓的方式宣布葬礼正式开始 。死者家属在村民的帮助下,煮一些木薯和大薯,准备一些姜酒,以便第二天酬谢前来参加葬礼的宾客 。葬礼当天,全村人在手鼓节奏下步人死者家中,向死者的棺木告别 。凭吊仪式从日出一直持续到日落 。死者的继承人在家人村民的簇拥下送灵枢入墓地埋葬后,便以熟木薯、大薯和姜酒酬谢参加葬礼的人 。比较富裕的家庭还要宰牛谢众 。葬礼期间,死者家庭的女性成员一律身着白色“帕涅”孝服,并在3个月内不得随意走出家门,以守孝道 。
居住在北部热带草原的塞努弗族,家里死人时,家人把死者的遗体停放在一块独木板上,并立即请法师举行送魂仪式 。法师们把尸体团团围住,在遗体上放一个大手鼓,在遗体旁边架起一个大铜铃 。当一名法师抡锤猛击遗体上的手鼓时,另一名法师就使劲摇动大铜铃,其余法师则吹喇叭、敲手鼓、念咒语 。一时间,鼓乐咒语声大作,以迫使滞留在人世的鬼魂离开人世,走进阴间 。送魂仪式后,法师们把遗体放在一副担架上,由村民抬着绕村一周,随后送墓埋 。因赛弗人认为,铁匠威力无比驱赶一切牛鬼蛇神 。墓穴的大小,以刚好把尸体侧身放入为限 。尸体头向南,脚朝北,面向东,向右侧身 。掩埋之前,法师还要向死者供奉最后一次饮食 。上供仪式结束后,法师把供品连同盛装供品的罐具等一同打碎,投人墓穴 。最后由铁匠掩埋尸体 。
科特迪瓦古罗族人的葬礼选择在村中的广场上进行 。死者躺在地上的一张草席上面,几位年长者为死者整容,一群孩子轮流在死者的尸体上用脚踩踏,并且不时地用脚跺几下,据说这样可以促进死者的灵魂尽早出窍 。村民们手持各种各样的鼓围在死者周围击鼓唱歌跳舞 。整容结束后,将死者抬到荒郊野外埋葬 。年轻的死者在白天安葬,年老的死者在夜间安葬,但所有死者的头部均应面向东 。安葬死者的第二天,死者的亲属带着死者生前的全部财产来到墓地,同死者告别 。告别死者的仪式结束后,将死者的遗产分给亲属 。如果是丈夫去世,作妻子的要剃成光头服孝,服孝时间为一年 。
科特迪瓦礼仪
科特迪瓦的风俗礼仪因所属部族、聚居区域、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和历史渊源的不同而呈现多姿多彩 。科特迪瓦人素以朴实诚恳、注重礼仪、热情好客、善交朋友著称 。一个人从小就受到道德、礼仪、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传统教育 。科特迪瓦人见面时,总是主动热情地打招呼,一般情况下握手相互致意,相互热情地说一些表示友好和祝福的话语 。彼此熟悉的朋友见面,一边相互用右手热情握手问候,一边用左手搂住对方的腰,直到谈话结束时方松手道别 。科特迪瓦社会历来有尊老敬长的习俗,把是否尊老敬长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讲礼貌的基本道德标准 。冒犯长者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家会受到长者们的责骂或者棍打,在公共场合会受到众人的斥责和咒骂,绝不会有任何人出来为被斥责者辩解或者袒护 。在一个家庭中,最年长者是当然的一家之长,在家中任何事情均要由这位一家之长拍板决断,拥有至高无上的无形权力,即使家长的兄弟或者子女担任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也是向这位一家之长请安汇报,对于家长讲的话只能毕恭毕敬地洗耳恭听 。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晚辈遇见长辈,即使素不相识,也要主动用敬语表示问候,用鞠躬表示致意 。相当多的科特迪瓦人遇见年长来客时,显得彬彬有礼,问候时多称“爸爸”或者“妈妈”,充分体现了科特迪瓦人尊老敬长的民族礼仪 。
科特迪瓦是一个非常讲究称谓的国家,认为得体的称谓可以给人首先留下一个文明礼貌的印象 。在科特迪瓦,对男士一般称“先生”,对已婚或者戴着结婚戒指的女士称“夫人”,对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对那些婚姻状况不明的女人称“女士” 。上述些称谓也可以同姓名、职务、职称、军衔连起来称呼 。例如,“贝迪先生”、“贝迪夫人”、“局长先生”、“上校先生”、“护士小姐” 。对部长以上的政府高级官员,一般称“阁下”,也可以同职务或者先生联称,如“总理阁下”、“总理先生阁下” 。对医生、律师、教授、法官等人士的称谓,可以同其姓氏、学位、先生联称,也可以同其学位、姓氏联称,如“贝迪教授先生”、“贝迪教授” 。对宗教界人士,可以称对方的职务,也可以同姓氏、职务或者先生联称,如“神父”、“贝迪神父”、“神父先生”、“阿匐”、“贝迪阿匐”、“阿匐先生” 。在科特迪瓦,同朋友约会,必须事先联系,确定时间地点,并准时赴约 。应邀到朋友家中做客,主人都会在家中或者门外恭候 。进入主人家时,如见客厅里铺有地毡,最好一进门就脱去鞋子 。如果是赴宴,一般都带些礼品 。科特迪瓦人常用咖啡、茶水、果汁等饮料招待客人 。宴会上,穆斯林家庭一般用矿泉水等饮料招待客人,而非穆斯林家庭则多用啤酒、威士忌等酒类招待客人 。科特迪瓦人一般不劝酒,但敬酒的方法比较特殊 。主人开启瓶盖后,往酒杯里斟入八分满的酒,先将酒杯奉送给客人,然后将酒瓶放在客人的旁边,说声“请” 。随后,主人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启开另一瓶酒,也往酒杯里斟八分满的酒,坐下来,说声“请!干杯” 。宾主边饮酒边进行友好的交谈 。在饮酒过程中,没有你给我倒、我给你斟的场面,而是把一瓶酒全交给客人,由客人自饮自斟,客人喝多喝少全由自己定 。如果喝的是加冰块或者加凉水的酒,客人不必自己动手做 。若客人自己动手,是一种失礼的举动 。
在科特迪瓦,人们交谈时,一般都注意聆听对方的言谈,不轻易打断对方正在谈论的话题,不贸然评论对方的谈话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出来,这样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赢得对方的好感 。在科特迪瓦,人们在交谈中经常用比较幽默风趣的语言,但是对于初次见面的官员或者长辈,一般慎用,不然会让对方感到唐突,或者认为你在耍小聪明或者故意制造笑料,认为你不实在 。另外,科特迪瓦人交谈中一般不谈论对方的工资、年龄、夫人情况以及男女之间的特殊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