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宁是非洲的一个古老国家 , 早在16世纪前后境内曾经出现过许多小王国和酋长国家 , 18世纪的阿波美王国曾经鼎盛一时 。尽管贝宁仅是一个500多万人口的非洲小国 , 但全国拥有40多个民族 , 风俗礼仪纷繁多样 , 独具特色 。贝宁人的姓名构成呈多样化 , 一个姓名的取法、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根据排行取的名字 , 如那哥族的“沃卢”是第一个孩子 , 即老大;“奥英洛拉”是第二个孩子 , 即老二;“比奥”是第三个孩子 , 即老三等 。根据出生的时间取名 。取亲朋好友的名字 。取自己祟拜者的名字 。取法文名字 , 如“塞勒斯丹” , 因这个国家长期受法国文化的影响而使不少人为在自己的姓名中加上一个法文名字感到自豪 。分析贝宁的姓名特点 , 一个人姓名的基本内容是相似的 , 即姓、名、父名 , 有差异的是这些基本内容的排列顺序有所不同 , 如那哥族人的姓在前 , 名在后 , 如“沙比·奥英洛拉·塞勒斯丹 , “沙比”是姓 , “奥英洛拉”是名 , “塞勒斯丹”是法文名 。
姓名有含义
贝宁居民的姓名大多有着某种含义 , 例如松巴族人名字里多含有“上帝”的意思 , 如“温德布则”意为“上帝所恩赐” , “温德胡尼”意为“上帝的礼物” , “温德拉帕塞”意为“上帝是真理” , “吉斯温德塞帕”意为“上帝有道理”等 。松巴族人见面 , 总是问候时不忘呼叫对方的姓名 , 如“温德布则 , 您好” , “温德胡尼 , 您近来身体健康吗”等 。
贝宁人的称谓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 如爸爸一词不仅用于称呼父亲 , 而且用于称呼叔叔、伯伯、舅舅等与父亲同辈的男人;同样 , “伊姬”一词不仅用以称呼母亲 , 而且用于称呼与母亲同辈的大妈、大婶等 。“阿拉”一词则用于称呼同辈人 , 如兄弟、姐姐、表兄妹、表姐妹和姨兄弟、姨姐妹等;“奥科利”用于称呼所有与自己同辈的男人;“奥比利”用于称呼所有与自己同辈的女人 。“埃格朋”可用于称呼与自己同辈但年龄大于自己的男人 , 如哥哥、表哥、大哥等;“阿布洛”则可用于称呼与自己同辈但年龄小于自己的男人 , 如弟弟、表弟等 。“奥莫”可用于称呼不分男女的晚辈、子女、侄子女、表侄子女等 , 也可用于称呼佣人、雇人、侍从等 。“爸爸——拉”是祖父、祖伯父、祖叔父的称呼;“伊姬——拉”是祖母、祖伯母、祖叔母的称呼 。埃维族人称父亲为“佛佛” , 称母亲为“伊姬”“达”“达达”等 。
贝宁人热情好客 , 遇见外宾总显得彬彬有礼 , 讲究礼貌 , 称呼对方“先生”“阁下”“夫人”“女士”“小姐”等 。他们见到男性客人总是握手问候致意 , 对女性客人则是含笑、点头、躬身表示问候和欢迎 。外国客人见到贝宁人 , 不论是否知道对方的姓名 , 均可分别对男性或女性分别称为“先生”或“女士”“夫人”“小姐”等 。在社交场合 , 可以主动伸手同当地的男士握手问候 , 对于女士则是微微鞠躬表示问候;若对方是自己所熟悉的朋友 , 问候时也可以称呼对方的姓名 , 如“温德布则 , 很久未见到您啦 , 近来身体好吗”;如果对方有拥抱亲吻的表示 , 则应当热情地与对方进行拥抱亲吻 , 但外来客人亲吻的方式多是以自己的面颊轻轻贴一下对方的面颊 , 拒绝对方热情拥抱亲吻的表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
贝宁2/5的居民信奉传统的拜物教 , 这个国家在宗教习惯方面与其他的非洲国家存在着特殊的地方 。几乎所有信奉拜物教的人都将祖先作为祟拜的对象 , 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称为“塞”的精神要素 , 是“塞”给人带来保持生命的延续、克服困难的勇气、逢凶化吉的力量、防病消灾的保护等 , 一旦某个人的“塞”遇有不测 , 灾难就会降临到这个人的头上 。信奉拜物教的所有民族都有祭招祖先的习俗 , 而且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巫术 。这种巫术称为“阿泽” , 巫师称为“阿泽托” 。“阿泽”认为人身上附属着两种阴魂 , 一种行善 , 帮助人暗中对抗那些形形色色的仇敌;一种作恶 , 能够神秘地置人于死地 , 或者悄悄地将人变成动物 , 或者趁人熟睡之际吸人的血 , 或者给人带来疾病等 。
各民族信奉拜物教的内涵自然各式各样 , 例如丰族人认为人体上附属着一种无形的灵魂 , 称为“兰东” , “兰东”一旦脱离某个人体 , 此人就会再现于冥间 , 同已经过世的亲朋好友在一起 , 继续过着人间的生活 , 他(她)拥有财产 , 也会有饥饿、寒冷的感觉 , 但他(她)的习惯同人间恰恰相反 , 如走路不是向前而向后退 , 说话用鼻子 , 桌椅是倒置的 , 人间的白天是他们的夜间 , 夜间便会来到阳间同生者一道生活 。丰族人为了表示对死者尊敬 , 他们在夜间从不打扫卫生 , 晚上总是往院子里撒些水 , 而且边撒边喊“阿果”“阿果”(即“留心”、“留心”) 。丰族人为了让夜间来访的死者找到食物 , 他们晚餐过后总是在锅里残留一些汤汁 , 餐具总是放到次日黎明后再洗涤等 。这些在中国人看来 , 纯属封建迷信活动 , 但却是当地实实在在存在的习俗 , 应当注意尊重这些习俗 , 如见到贝宁夜间往院子里撒水、饭锅里残留着饭菜等现象 , 不要询问打听 , 即使你反复打听 , 他们也总是闭口缄言 , 只能是自找没趣 。
割油棕比赛
贝宁的不少风俗习惯还与农业生产有关 , 割油棕比赛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 。贝宁地处西非几内亚湾畔 , 高温湿热 , 雨量充沛 , 植物生长繁茂 , 尤其是油棕树到处都是 , 来到这个国家 , 放眼远望 , 满目均是高大挺拔的油棕树 。油棕是贝宁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 棕榈油和棕榈仁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 国家财政收入80%来自油棕 , 因而 , 这个国家素有“油棕之国”的称号 。油棕 , 又称油棕榈 , 俗称“油子” , 树高4米到10米左右 , 树叶集中生长在树干顶端 , 叶片巨大 , 宛如一把倒挂的巨型长扇 。油棕树经济价值很高 , 种植四五年后开始结果 , 10年到30年之间是盛产期 , 每棵树年产果实30—50公斤 。果核含油量高达85% , 比花生、大豆高出好几倍 , 故油棕树又有“世界油王”的称号 。油棕花汁是酿酒和制糖的上等原料 。油棕果油可以用于制作人造奶油及工业用油 , 防腐性强 , 不易酸蚀 。贝宁人民每年都从油棕树上得到很大的好处 , 他们对油棕树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 , 因此 , 每逢油棕果成熟的季节 , 他们都要举行别开生面的割油棕果比赛 。
根据当地的传统做法 , 参加比赛的人靠两根绳索攀登上树 。比赛开始 , 竞赛者先用一根绳索在树干上拴成一个活结 , 用余下的绳索另一端再在活结上结成另一个活结 , 这样一根绳索便结成了两个套环 , 一个拴在树干上 , 另一个倒悬着 。紧接着 , 竞赛者用另一根绳索继续在树干上拴成另外两个活结 。绳索拴好后 , 将一把带有短柄的利斧倒插在短裤里 , 一只脚踩在下端的一个倒悬的绳索活结里 , 紧贴树干站起身子 , 用手将树干上的另一根拴成活结的绳索向上移动到一定的高度 , 两手紧紧抱住树干 , 用脚将下端的绳索向上移动到一定的高度 , 再用脚站在下端的绳索套环里 , 将上端的绳索再往上移动 。采用这种方法 , 如此反复 , 直至攀登到树干顶端长满油棕果的地方 。此时此刻 , 竞赛者迅速用脚踩住下端绳索的套环 , 将上端的另一根绳索解开 , 一端拴在树干上 , 另一端拴在自己的腰间 , .人体就靠这两根绳索固定在树干上 。竞赛者从身后抽出短斧 , 砍下油棕果 , 扔到树下的地面上 。待树上的油棕果砍摘光后 , 仍然将短斧倒插于身后 , 解开两根绳索 , 搭在肩上 , 两手和两脚扒着树干往下滑 , 直至回到地面上 。谁最先完成上树、摘果、下树全过程 , 而且采摘的果实比他人多 , 谁就是优胜者 。
【贝宁当地特色】比赛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 , 参赛人数不限 。比赛时间大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 , 因此时天气较为凉爽 。比赛活动由村酋长主持 。开始之前 , 酋长要逐个检查参赛者身体是否健壮 , 所带绳索是否结实 。当一切准备妥当时 , 酋长下达比赛开始的号令 。参赛者们迅速上树 , 奋力向上攀登 。地面上围观的男女老幼使劲鼓掌 , 高声喝彩 , 摇旗呐喊 , 擂鼓助威 。紧接着 , 一颗颗油棕果似雨点般从树端飞落下来 , 其场面十分壮观 。一位经验丰富的赛手 , 从上树到下树的全部赛程不及吸一支烟的功夫 。这种采摘油棕果的比赛活动自然同当地的生产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气候炎热潮湿 , 油棕果成熟后需要尽快采摘、加工、外销 , 否则 , 一旦发生霉变 , 就会降低出油率 , 影响销售价格 。开展这种有趣的比赛活动 , 可以调动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 , 争取在尽短的时间里 , 以最快的速度采摘油棕果 。这种比赛活动 , 不仅可以培养人们机敏勇敢、办事灵活的性格 , 而且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 深受当地村民们所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