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客家“二月二”节

“二月二”起源甚早,是从古代先民的土地崇拜中形成、发展而来 。民间至今仍流行此节,它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龙抬头节和社日 。在流传演变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现在具有鲜明特色和多种内涵的“二月二”节 。
桂东客家人以二月初二这天为“二月二”,亦称“春龙节”、“开春节”——“二月二”过后,农民就要开始进入农耕、播种时期 。客家人迁徙定居后,都要在村边修建土地庙,供奉土地公(在当地称之为“伯公”) 。这天客家人备好祭品,带上香火蜡烛、纸钱,祭土拜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俗,它传承于民众之中,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来源于民众世世代代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接受,而形成自觉的传承载体 。……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
因此,桂东客家人在传承“二月二”节俗的过程中,既保留有北方二月二“龙抬头”节俗的某些内容,又结合了当地祭社习俗,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客家“二月二”习俗,“二月二”节活动以贺州最具代表性,贺州又以黄田最典型 。贺州“二月二”这天,各家宾客盈门,街上热闹非凡,从各处来的商贩云集;前来吃节的人们穿流如梭,车水马龙;游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人们焚香祭社,上文武庙祭文武帝祈福、求子,处处炮声不断;人们舞龙耍狮,百戏杂陈,处处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
本文以贺州黄田为例,探讨桂东客家“二月二”节习俗 。
一、精心准备“二月二”节
早在“二月二”节前一个月,贺州黄田就有人开始为“二月二”节做准备了,平常开始一点点地购买或自制糍耙、糕饼、糖果、点心等物品,到“二月二”节前一周内各家各户达到忙碌的高峰,主要是准备“吃节”的盛食:杀鸡宰鸭,准备猪肉、购买或自制做黄田双扣肉的原料;打扫、收拾屋子,在大门前贴上喜庆的对联 。每家都以鲜艳醒目的腊光纸,色彩各异的彩布、彩纸扎成彩球或彩灯,悬挂于家门前 。贺州商家早早地去外地进货,有水果、香纸、糖果、民族特色小挂件、小孩玩具、汽球、花炮等,以备“二月二”期间卖个好收入 。二月二筹委会更是忙于准备庆祝“二月二”节各种文艺活动及设计“二月二”节当天游街路线图;文武庙管委会则准备香火烛纸,仔细打扫、清理文武庙各个角落……可以说,“二月二”节前一周,到处是一片紧张繁忙的景象 。
二、丰富多彩的“二月二”节庆活动
现在“二月二”节有两大特点:一是过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备足猪肉,杀鸡杀鸭,制作糍粑、糕点,热情款待亲戚朋友 。二是在“二月二”节期间,开展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活动 。
1、祭社、祭土地伯公
对养育广大民众生活的土地,贺州黄田人是以崇敬、感恩的心去对待和祭祀的 。多数人在春、秋二社祭祀社王爷及土地伯公,当地对土地伯公和社王爷没有明确的区分 。此外,在除夕、初一、十五、红白喜事、建屋砌房前后、清明等传统节日时都会祭社、祭土地伯公 。在村头大树下、村口或村里等到处可见简陋的土地伯公庙或社坛 。祭社形式有公祭、私祭两种 。公祭多在“二月二”节或隆重的祭祀宗族祖先时,该队或全族人参加祭祀土地伯公;私祭的形式最为常见,逢初一、十五,“二月二”及其他传统节日时各家各户分别去祭祀 。人们认为祭祀土地伯公、社王爷,能保佑风调雨顺、大吉大利、人丁兴旺,加上祭祀程序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祭拜土地伯公、社王爷的次数最为频繁,祭社在黄田“二月二”节活动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
“二月二”祭祀时,是在祭祀祖先、文武帝神像的同时一起祭社、祭土地伯公,所用供品都一样,多是熟鸡、鱼、猪头、糖果、酒水等 。在村头的社坛前祭拜土地伯公(或社王爷)的供品还有现代用金黄色塑料纸做的金元宝,及两捆20厘米长、小手指粗的木柴,每捆约十多二十根,中间用更粗木棍连接起来,实际就是当代农村一担柴的微型缩影及模型 。那样做是为了求财源广进(“柴”与“财”谐音),生意兴隆 。祭祀程序一般是:人们来到社坛或土地伯公神龛前,先摆上供品、三只倒有酒水的杯子、三双筷子,接着点燃一把香烛后均匀分为三份,双手持香烛对神叩拜三下,口中默念感谢和祈祷之语,叩拜完后把香烛插在香火炉中,没有香火炉的就直接把香烛插在地面上,随后再放一挂鞭炮,再叩拜三下,把供品一一撤掉收回,整个祭祀程序结束 。
2、进文武庙祭文武二帝
贺州人认为文武二帝能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故对祭祀文武帝非常隆重、庄严 。每年“二月二”早上九点开始,各队举着庆祝“二月二”的巨型条幅,抬着自己以前所抢的花炮(文炮或武炮)锦旗、关帝神像、一头褪过毛的整猪(生猪或用油酥炸过的熟猪)趴伏在桌上,一整只生全羊半立于桌上,猪头、羊头上都插有青翠的柏树枝;一桌堆成金字塔的花炮;一篮柚子、苹果、糕点、茶、酒;一盘熟鸡、鱼肉等物品 。有些代表队后还跟有老年腰鼓队打着腰鼓,列着长队,按顺序浩浩荡荡地开进文武庙,走到庙门口放一挂长长的响花炮,进庙后就将整猪、花炮、整羊一字排开摆放在庙堂正中间,鸡、鱼、果品等供品摆放在文武帝神像前的供桌上 。各队派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上前上香、祭拜并发言,多是讲些祈求文武帝保佑村民人丁兴旺、平安、财源广进及感恩之类的话 。讲完话后再叩拜三下,仪式结束 。人们又抬着供品按原来的顺序依次出庙 。有些队还有舞狮表演 。舞狮进庙后,也得跪拜在文武帝神像前叩拜三下起身后才又接着舞狮 。整个祭祀场面异常肃穆、隆重 。
出庙后,各队伍按顺序列队,并按事先预定好的路线,敲着锣鼓舞着狮子,绕街道游行 。游行的队伍除了刚才祭祀的人们,还增添了治安联防队的保安人员、各地前来吃节的群众,舞狮耍龙,打着动听鼓乐的、迈着整齐步伐的腰鼓队等 。游行时间一般是上午的11:25—12:30,总时间约1小时,场面十分壮观,热闹非凡 。
3、舞龙、迎神赛会
贺州黄田镇在“二月二”这一天确实是热闹非凡,遇上三年一次的“大庆”则更甚 。有舞龙、舞狮、唱戏、抢炮及进文武庙烧香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并有由瑶族人表演的上刀山、过刀梯、香火烧身、过火炼等民间绝技 。
刀山,以巨木插刀而成,木径七八寸,长三丈余,横凿扁孔,长刀磨利贯穿扁孔,刀柄一左一右相间,一般一共是32或36把,刀刃向上 。在巨木的木根处凿孔并用一根小木头横穿于孔中,左右伸出一尺长,两端各挂一个装有几块大石头的箩筐 。用麻绳捆绑牢固,麻绳上面系有形状不一、颜色各异的小旗 。其他表演的人则环围刀山,敲鼓、吹唢呐 。上刀山前,要烧一张朱书黄纸符,喝一口特制的水并喷于刀山上(据他们说该水为圣水,能护佑其不受刀伤),上刀山人赤足、手握刀刃攀刀拾级而上,口中不停地念着咒语,至顶端后坐于木上,向下面围观之人抛撒黄符,随后反身手攀足踏而下 。此外,还有一个横放于地上的刀梯,形状与一般木梯相同,只是梯子的横梁以刀代替,刀刃向上 。作法者手触摸一下前来过刀梯的乡民的额头,再手牵其赤足走过刀梯;之后作法者就口念法咒,双手在该乡民的上身周围来回比划,当地乡民认为此举能将神灵赐予作法者不受刀伤的法力传递给乡民,使神灵的护佑与乡民的身体连接起来,让神灵保佑该乡民能顺利走过刀梯而不被刀刃划伤,并且可以消灾祛病 。
根据人类学家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所强调文化是由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和行为所构成和象征体系的集合,节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事象,它具有一般象征符号系统的特征 。可见该仪式具有“连接、转接”的象征意义;而上刀山、过刀梯的仪式,也是人们祈福消灾深层心理的象征表现 。
4、唱戏
“二月二”节当天,文武庙前人山人海,庙前就是戏台,据在黄田街开店铺的刘老太太(女,70多岁)讲,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除本镇各村寨出动舞龙、舞狮队表演外,还曾邀请过桂林桂剧团和湖南祁阳剧团来演戏 。近几年来过节期间,除舞龙、舞狮外,各县乡镇的文艺队也曾到此演出过,届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现在每年“二月二”前后几天,都会在此上演有当地特色的戏,如:桂戏、客家戏、彩调(俗称“调子”)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俗特色 。
现在还多了歌舞表演 。一般是从二月初一晚开始唱戏,直至初四晚结束 。每年前来唱戏的戏帮都是由二月二宣传股从本地或外地请来,费用由二月二筹委会向村民筹集的捐助款中拨扣 。日场表演一般都是2:30开始,但当地的老人、小孩及一些中年妇女,甚至还有外地人前来,他们早早地吃过中饭,从自家搬来凳子来古戏台前大坪里靠前面的地方摆好,占个有利位置好观戏,一般是戏还未开唱,戏台前已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了 。
5、除虫、禁忌
广西客家民众有在惊蛰日于墙角撒石灰,以防虫蚁的习俗 。在贺州,人们也于“二月二”这天于墙角或房屋四周撒石灰,有时还将石灰撒成如蛇、弓状的图案,据说是利用龙蛇的形貌去驱赶吓跑毒虫,以达到避邪御凶、招来福祥的目的;贺州客家妇女于是日停止做针线活,禁动针线 。
三、独具特色的二月二“吃节”
1、女儿回门、吃社
到了“二月二”这天,贺州黄田人家中亲人都要赶回来团聚 。出嫁女、儿子媳妇、大舅、大姑、大姨、表兄表妹、外孙等等,能来的都来 。其他没有亲戚关系的也可以来 。就是说,在“二月二”这一天,客人既可以是主人的亲朋好友,也可以是主人不认识的但由亲朋好友带来的人,只要是“朋友之朋,亲人之亲”,都可以来作客 。届时热情款待回门的女儿以及来吃“二月二”的客人,家家户户宾客盈门 。在贺州人看来,谁家来吃饭的宾客越多,就证明谁家的家庭兴旺、亲戚朋友越多,而朋友越多就显示这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声望越高,越富有、越兴旺 。各家要准备的酒席少则六七席,多则十多二十席 。
这天主人要破费不少:一般人花费在700元~800元,多的要花1000元~2000元,但却花钱也高兴,并且以此来驱邪,祈求开春大吉大利,五谷丰登 。黄田包屋大队包广生老人(男,67岁,原黄田中学校长)说,桂东“二月二”吃节谈不上收礼,用贺贺州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二月二”请人吃扣肉,客人一般带一箱苹果或一箱快速面就可以带一桌人来吃饭,吃了饭就走,主人还不知道这些人是谁呢!
2、“二月二”节食俗
是日,在贺州黄田“二月二”吃社(吃节)中可以品尝到贺州客家人的美味佳肴,主要有:
(1)贺州客家人多有于“二月二”食糍粑之俗 。客家人于是日(当地有时又称之为“土地节”)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
(2)“白切鸡”,又名“白斩鸡”,其中又以信都白切鸡尤为著名,将熟鸡切成块状置于盘中,吃时蘸上佐料,其特点是鲜、嫩、软、脆 。
(3)最有特色的菜非黄田双扣肉莫属,据黄田街治安队长谢队长(男,40岁左右)说,黄田双扣肉的配料是五花肉、50度以上的桂林三花酒、正宗桂林豆腐乳 。它与一般的扣肉不同,一般的扣肉是芋头夹肉式的单扣肉(一片芋头一片肉),而黄田双扣肉则是将肉从中切开一条缝,再在肉缝里夹芋头的双扣肉(两片肉夹一片芋头),味鲜美,滑软而不腻,实为佳肴中的上品 。
(4)客家久负盛名的各种“酿”,有豆腐酿、竹笋酿、蒜酿、瓜花酿、萝卜酿、茄子酿、马蹄酿等等 。蒜酿的的制作方法是:取蒜的头茎部蒜梗,每节切成约2.5市寸长,用针在蒜节的中间四周划破,将馅心(猪肉、冬菇剁碎加盐、味精、胡椒粉、油拌匀)酿入蒜节中间,然后放到锅里煮10分钟左右,即可上盘,味香滑可口且不腻 。
(5)此外,还有祭祀文武帝后各队村民平分而得的熟猪肉,一般每家可以分到2斤左右,其味道特别酥脆 。
四、贺州黄田客家“二月二”节俗的特征
以贺州黄田为代表的桂东客家“二月二”节俗在发展中除形成了中国传统节日公共娱乐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炫耀性 。即是一种家庭的自我炫耀 。人们认为谁家的客人来得多,就证明谁家的亲戚朋友多,朋友越多就显示这户人家在社会中的地位、声望就越高;来的人越多要准备的酒席、花费的钱也就越多,也越能显示主人雄厚的财力;准备的酒席越多,显露地位和声望的机会也就越大 。为此,人们在“二月二”吃社中会不惜花费巨大财力、物力去准备酒席 。
“二月二”吃社越做越大的原因就是它能使人们通过这种酒席的多少来炫耀自己家族的强大和财富,这与莫斯在《礼物》中所描述的“夸富宴”有一定的类似性 。所不同的是,桂东贺州黄田客家“二月二”所体现是对做人成功、社会评价的程度的追求,而并不像“夸富宴”那样去向人展示和毁坏自己的财富 。通过分析比较,炫耀性在贺州黄田客家“二月二”节俗所有特征中是最具特色的 。
2、融合性 。即具有南北交融、多民族交融的特征 。这在节俗内容、娱乐和菜肴等方面都有体现 。南、北“二月二”节俗中的舞龙、回门、除虫和停针线等活动,是汉族的传统习俗;抢花炮是当地壮人的旧俗,而桂东客家“二月二”节也有抢花炮的习俗,并且内容相似 。二者娱乐都是聚众宴饮,去贺州“二月二”节吃社的既有客家人、本地人,又有周边地区的瑶、壮族人等 。
桂东客家“二月二”节吃豆腐酿,据说在豆腐里塞肉,就像在面粉里裹着馅一般,由于贺州产麦少,于是以豆腐代替面粉,做成结构类似水饺的豆腐酿,这正寄托了从北方迁徙来桂的客家人的思乡和崇宗敬祖之情;圆形的豆腐,也象征着团圆之意,豆腐酿就是南北民族融合的产物 。据贺州客家老人利锋(男,90多岁)讲,双扣肉原来不是客家人的食物,最先是从湖南那边传过来的,最后发展成现在的黄田双扣肉;在广西其他地区(如全州、桂平等)都有吃糍粑和豆腐酿之俗 。桂东客家“二月二”节的上述习俗都是民族融合、多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具有融合性的特征 。
3、社交性——凝聚老朋友,结识新朋友 。酒能沟通神人,人们用酒敬土地公、祭拜祖先以表达祈求、感激之情 。同时,人们借着吃社的机会,聚会畅饮,我们在桂东的许多县志中常可看见“醉饮而归”、“群饮为欢”之类的词语,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当地人们于是日嗜酒的风习 。
【桂东客家“二月二”节】 酒成为桂东客家“二月二”习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交场合的必须品 。人们在饮酒聊天中,既能澄清误会,加深了解,结交朋友,又能让人感觉到摆脱常规的束缚,暂时取得一种身心放松的作用 。因此,桂东客家“二月二”吃社场所也就是人们结识朋友、拓宽人际关系网的又一个社交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