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娱乐

锡伯族的娱乐
卷熊头:为锡伯族聚居乡一种冬季体育活动 。卷(juan)为踢的同意语,系锡伯乡的土语,熊头为锡伯语琼Qiong头Tou的音变 。琼头实为一种土生土长的足球,外壳以牛皮制成,内胆用猪或牛膀胱,充以气 。在锡伯族村冬季农闲时,晚间青少年集中于小学校体育场,展开这项体育活动 。人数不限,一般按居住前后街分开,摆两块砖为大门 。在“九一八”前后的年代,都是穿靰鞡踢,因内垫靰鞡草,就是踢到腿上也不会造成伤害 。规章很少,除不准用手外(守门员可用手),无其它规章 。可以扛、可以用身体撞、没有角球 。人数也不需对等,也可以中途加入或退出,也不设裁判,时间也没有限制,玩得通身是汗,尽兴而止 。这种运动也随西迁新疆的锡伯族带到新疆 。在这里要纠正一项错误的传说 。即琼头音变为熊头,辽宁锡伯族到民国成立以后,会锡伯语的多为老人,青、壮年多数不会锡伯语,也就不知道琼头为足球的含意 。于是有一种传说,清太祖率部攻打锦州,大败于明守军熊廷弼,引恨而殁 。清军为振作士气和冬季锻炼身体,把土制足球改称熊头,军士踢之以泄愤 。经查一些史料,大败太祖军使太祖饮恨而殁者,非熊廷弼而是袁崇焕,两者相差远矣,应予以澄清 。
抢兵:“抢兵”是另一种集体体育活动,也是人数不限,按前后街分开 。为显示出区别,一方将帽子反戴 。操场两端各画一条边线,两方轮流为抢方或卫方 。活动方式:两方都各自在端线站好,由抢方提出抢对方的某某人,然后开始,两方相对奔跑,卫方保护被指明对象,向对方边线跑,如跑过边线前被抢方抓住,就算抢方胜利 。进行时双方激烈的对抗,抢方要向卫方进攻,以便抓住指名对象,卫方就要“拼命保护”,而且还要冲破抢方的包围向端线奔跑 。没有什么规则,进行时可以拉、挤、钻、摔,就是不能打斗 。抢兵时不止斗力,也进行斗智 。因进行这项体育活动,多在傍晚和夜间,又都戴一顶冬季的帽子,到跟前才能看清 。于是卫方就采取以假乱真的办法,用另一名佯装被抢对象,并用若干队员保护,这时抢方拼命向里攻,卫方全力保护,最终被抢方攻入,抢到了冒名顶替者,才知上当,这时真的被抢对象,已在少数人保护下,越过端线,取得胜利 。因此,抢方也要有两手准备,既要正面攻击,又要防止偷渡,斗智斗力,十分精采,而且在进行时两方都大喊抢兵喽!抢兵喽!惊天动地,热闹非凡 。
射箭:锡伯族原为游牧民族,弓箭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无论他们古代所从事的渔猎活动,还是后来编入清朝“八旗”而开始的军旅生涯,都需要好的箭法 。如今,锡伯族人仍承传着射箭的习俗,男女老少都喜欢这项运动 。小伙子向姑娘求爱,也要有高超的射箭技术才能博得姑娘的欢心 。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传统群众性体育活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西迁节时,他们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 。锡伯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 。
打瓦:是锡伯族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 。打法是,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块叫做“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按顺序排成老大、老二、老三的代号 。没打之前,先赌出立瓦组和打瓦组,输者立瓦,赢者打瓦 。立瓦组按顺序将自己的瓦立在一条线上,打瓦者也要按顺序打,如果老大打了老二的瓦,就算“烧死” 。“烧死”者,允许别人来救,救活后可以继续打,救不活的,就要变成立瓦者,而原来的立瓦者就变成了打瓦者 。打瓦的方法共有20多种 。它起源于锡伯族的狩猎时代,它可以锻炼臂力、眼力 。
玩嘎拉哈:“嘎拉哈”汉语为拐子,以猪拐为主,有时也参入一些羊拐子 。每家都积累几十个以至百个,玩耍的时间在正月,一般初五以后,在室内炕席上玩或在羊毛毡上玩 。参与游戏的多为孩子,主要是女孩 。男青年有时也参加其中的一种,即抓“嘎拉哈”,“抓”土语变音cua 。“嘎拉哈”玩法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
(1)抓“嘎拉哈”,又名抓“子儿” 。女孩玩时用“钱码头”,即约十个铜钱用线绳环串在一起,参加人数一般二至四人,用掷色子或猜拳决定谁是第一家,然后按顺序进行 。玩耍的方法:手捧着“嘎拉哈”掷于毡上,毡上“嘎拉哈”显示出正、驴、壳、背等不同的面,玩者将“钱码头”扔起,然后用手抓同面的一对,不能碰其它的“子儿”,同时要接着落下的钱码头,即算成功 。成功后继续掷,直至将对子抓完或因碰到其它“子儿”犯规而中途停止,抓得的“子儿”放在已方,以备最后判别输赢 。依次进行时,第二名将剩余“嘎拉哈”重掷,依以上方法进行,然后继续按顺序进行,直至“嘎拉哈”抓光为止,最后按各自抓到的“嘎拉哈”数目计算输赢 。男青年抓“嘎拉哈”为另一种方式,用铅球而不用“钱码头”,铅球有鸽子蛋大小,玩时先将“嘎拉哈”堆在毡上,然后将铅球向上扔,待铅球落于毡上反弹起来,用两手捧“嘎拉哈”并接住铅球,然后传下家,依次进行 。
(2)撂正:将三枚“嘎拉哈”握于手中,向毡上撂,如出现正,即为个人所有,依次进行 。但出现三个相同的面时,即三只都是正、驴、壳或背时,叫做“包子”,其他家可以抢,谁先抢到就归谁所有,叫做“抢包” 。
(3)捏牛:将“嘎拉哈”捧于手中,向毡上撂,尽量散开,其中背面朝上者为“牛”,玩者用姆指和食指捏住一角,置于身傍 。捏时不能碰到其它“子儿”,中途不能落下,可直至将“牛”捏光,如发生以上两种情况,即停止进行,转入下家,重新开始 。
(4)贴壳:“背”的另一面朝上为壳 。玩法与捏“牛”类似,但不是捏“嘎拉哈”的一角,而是用食指按“壳”的中心,把“嘎拉哈”贴到自己身旁 。
【锡伯族的娱乐】 (5)弹对:玩法与抓“嘎拉哈”近似,但不是抓对而是弹对 。将“嘎拉哈”掷于毯上后,用大姆指压中指弹相同的“子儿”,如正、驴、壳、背,相撞后就将这一对归庄家,如没撞上或碰到其它“子儿”,即算犯规,依次由下家进行 。还有一些其它玩法,如“老聒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