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盐古道:石柱西沱“盐运民俗”

2011年4月,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出炉,石柱县西沱镇盐运民俗项目名列其中 。
西沱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西沱古镇原名西界沱,起始于明、清,现已有2000多年历史,坐落于石柱县长江南岸,依山傍水,是长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交汇地,更是当今的重庆市旅游名胜之一 。
西沱古镇更与巴盐有不解之缘 。东周时,巴国就拥有渝东的巫山盐泉、奉节东岩碛坝盐泉、云阳卤泉、开县温汤井盐泉、万县长滩盐泉、忠县蔞井溪盐泉等众多盐泉 。历代王朝先后划定四川石柱县西界沱等地为“川盐销楚口岸”,西沱镇盐运民俗更是巴盐文化的浓缩精华 。
自从西汉时期,西沱便已经成为川盐销楚的重要中转站,来往客商云集西沱,由此带动了原始荒蛮的西沱向餐饮、旅店业发展 。四川地区盐业的发展,带出了一系列的产业,盐开采煮制之后的运输,几乎都需要人力来进行 。西界沱自古作为古蜀地区最西的码头,自然担负起了蜀盐外运的重任 。当地人和一些盐商看到了这个独特的“川盐销楚”带来的商机,便在江边搭起栈棚,为来往盐商提供饮食、住宿服务 。随着生意越来越兴旺,精明的商人便沿着自江边到独门嘴长达2.5公里的山坡逐级修建栈房 。
那时没有交通工具,盐商们要把川盐运到湖北的利川、恩施等地,必须雇人肩挑背扛自江边上山顶,通过独门嘴进山,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这就为西沱古镇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客观的地理条件 。到了北宗年间,西沱已成为“川盐销楚”的盐运大道起点和其它商品集散地 。自汉朝到清末,西沱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石梯街 。它依山取势,自江边直上山顶,是长江沿线唯一垂直江面的街道 。
【巴盐古道:石柱西沱“盐运民俗”】沿着“天街”直下,就是有名的“下盐店” 。作为川盐大道的起点,“西沱天街”上有两个出名的盐店 。“下盐店”是盐商所开,“上盐店”则是官府所开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这两个盐店生意十分兴隆,来往盐贩、挑夫络绎不绝 。由于数百年来盐的浸渍,这口古井里的水竟有一股淡淡的咸味 。据当地人讲,至今用这口古井水煮饭,可以不放盐或少放盐 。
今天的巴盐古道虽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哥佬会等汉留组织也在历史的潮流中烟消云散,但巴盐古道留下的丰厚的盐道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