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汤瓶的故事

【回族汤瓶的故事】汤瓶是回族人民传统的盥洗用具,除礼拜用汤瓶净身外,日常用来洗手洗脸 。汤瓶有金属、搪瓷、砂矸泥、塑料等种类 。其型如高腰水壶,有盖、柄及出水的小嘴,不洁之物不致进入,既卫生又方便 。那么,汤瓶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皇宫的金銮殿里的一大梁即将倒下,说时迟那时快,急忙赶来的一位头缠白巾,穿着绿袍,肩搭毛巾,手持汤瓶的高鼻、深目大汉奋力擎起 。唐太宗百思不解,第二天便召集文武百官圆梦 。有一位善解梦的大臣说:“陛下,大梁倒塌,暗指我大唐社稷将面临危难,而头缠白巾,手持汤瓶的大汉西域回回,唐朝的江山要靠西域的回回来共同扶持 。”于是,唐太宗下旨不远万里从西域大食国请来了六十个回回人,并依照大食国净仪的习俗,每人赏赐一把精美无比的洗壶 。当时人们把这种洗壶叫做“唐瓶” 。久而久之,民间就把“唐瓶”误叫成“汤瓶”了 。
过了几年,朝廷出了动乱,一个大臣叛变了朝廷 。叛军如狼似虎,唐朝的军队无论怎样也抵挡不住 。贫民百姓背井离乡,叫苦连天,全国上下动荡不安,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寝食不宁,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大臣徐茂公说:“我大唐江山面临危难,只有西域回固才能拯救,请我皇速派人去求援 。”唐太宗连忙派徐茂公到西域大食国 。大食国国王二话没说,当即派大将宛尕斯率兵五千前来相救 。由于大食人善骑马射箭,作战勇猛顽强,很快平息了叛乱 。在唐太宗的再三请求和执意挽留下,宛尕斯将军和三百名士兵留居长安 。唐太宗担心他们思念家乡亲人,都给他们娶了妻小,并建造了一座大清真寺供他们礼拜 。还命令工匠,依照阿拉伯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壶和铜壶,供他们礼拜时小净 。这种壶口小腹大,酷似当时的瓷瓶,故而当时的人们习惯称作“瓶” 。因为这是唐朝皇帝赐给的洗瓶(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后来人们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 。
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章率兵起义 。官府为了镇压农民军,不问青红皂白,不分良莠,到处烧杀抢掠 。有一天,在河北沧州县的一个村子里,起义军和官府兵展开激战 。突然,起义军的一位军官被敌军士兵砍伤,鲜血直流,生命垂危 。这情景正巧被远处一个村姑看见,她连忙顺手抄 起一根木棍,绕到敌军背后,只听“咚”的一声,敌军士兵被打死了 。然后村姑把起义军军官背到自己的家中,包扎好伤口,护理调养 。
后来,义军军官伤愈临行时,才知道救他们的村姑家信奉伊斯兰教,习惯使用汤瓶 。为了表达对村姑的感激之情,他叮咛说:“从今以后,只要在你们回回家门口挂上汤瓶,我们义军一定尽力保护 。”
打这以后,一有战争,村里的回民都在门口挂上汤瓶 。几年后,朱元章做了皇帝,他的回族将军、开国功勋常遇春知道了这件事后规定:“凡我回回者,都挂汤瓶也!”久而久之,挂汤瓶便相沿成习,作为回族饭馆、饮食摊点及其他回族经营场所的“清真”标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