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宗教场所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阿语称“麦斯志德”,意为“礼拜的场所” 。但中国历史上对伊斯兰教的“麦斯志德”则有过不同的称谓 。唐代称“麦斯志德”为“礼堂”,宋代称“礼拜堂”,元代称“礼拜寺”等,明中叶以来则通称为“清真寺” 。
穆斯林所到之处首先要建清真寺 。宁夏伊斯兰教出现于唐宋,中经元代,特别是随着回族的形成,迄明代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出现了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修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的《嘉靖宁夏新志》中有宁夏古清真寺的记载 。该书卷首附图,绘有当时银川城“礼拜寺”的图址,并注明“回纥礼拜寺在宁静寺北”,其面积相当于城内显赫的贵族宅第“丰林王府”与“真宁王府”之和 。宁夏现存著名的清真大寺有:银川南关清真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同心清真大寺等 。
“清真”,原为普通的名词,是纯洁质朴的意思 。唐宋时期有名的文人墨客以“清真”入诗的不少 。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宋代陆游《园中赏梅》诗有“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等等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了“清真”一词,并赋于“清真”以新的含义加以“垄断”专用 。如明清之际的回族学者解释为:“清”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常存,无所比拟 。从此以后,回族穆斯林虔诚地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寺院为“清真寺” 。
回族的清真寺职能用途比较广,作用较大,它既是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讲坛和经堂,还是回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公益事业的一个中心 。回族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每星期五的主麻聚礼以及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 。圣纪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会礼 。阿匐平时还要在清真寺给满拉讲学,给回族群众讲“瓦尔兹(戒劝)”,主持婚丧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等有关活动 。在动乱年代和革命战争年代,清真寺曾成为回族群众进行反抗斗争的重要场地 。如清朝回族几次抗清斗争都是在清真寺里举行仪式的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宁夏建立的豫海县回族苏维埃政府,就是在同心县清真大寺举行庆祝大会的 。现在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 。如宁夏回族自治区B前已有大小清真寺2666座 。
【回族的宗教场所】回族的清真寺,从建筑风格看有两类:一类是圆柱拱顶的阿拉伯式建筑,另一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宫殿式建筑 。回族的清真寺院干净卫生,清新宁静,古朴典雅,寺院墙壁上绘有各种花卉图案,殿门多是古体字《古兰经》浮雕、阿拉伯文匾额、图案绘画装饰,肃穆庄严、别致壮观 。
回族的清真寺其礼拜大殿均为坐西朝东的方位,整个寺院.一般都由大殿、望月楼、宣礼塔、经堂等组成教育讲堂,是整个清真寺的重要建筑;分前、中、后堂 。礼拜堂正殿和壁龛背向麦加,以示跪拜的朝向,壁龛的右方有敏拜楼 。凡穆斯林人礼拜堂必须洗大小净和脱鞋,非穆斯林一般不让进去 。
回族的清真寺有一套制度 。最早在教坊制度方面,实行的是“三教”制,即有一位掌教,专门掌握宣传教义、领拜说教、劝导教民;有一位阿旬辅佐掌教执行教务、专司教学;还有一位乡老,专管清真寺里日常杂事 。现在,有些地方已有所突破和改进,如北方,特别是西北,所有清真寺互不隶属,每个清真寺都有一个阿旬,管事作主,招收学生,开学讲经,处理本坊的宗教事务活动 。有一个在回族群众中德高望重的乡老,主管收学粮以及干“尔埋里”等宗教活动的行政事务工作,每个清真寺还有一位寺师傅,在清真寺沐浴堂烧水,斋月敲梆子等,为众人服务 。现在清真寺里的阿旬,由于教派和门宦不同,实行不同的方法,有的是委任制,多数是选聘制 。聘任期为一年,一年满后可以连聘 。这种方法比较民主,群众如果对某一阿旬不信任可以解聘,另请高明 。大一点的清真寺还成立了寺管委员会 。大事由专管委员会讨论决定 。
现在全国著名的回族清真大寺主要有:广州怀圣寺(相传建于唐代)、泉州清真寺(建于1131~1162年)、杭州的凤凰寺(建于1263年)、扬州清真寺(建于1257年)、北京的牛街礼拜寺(建于996年)、北京东四清真寺(建于1447年)、开封的东大寺、济宁大寺、沧州大寺、临夏南关大寺、西宁东关大寺、西安化觉寺、宁夏南关大寺、同心大寺、吴忠大寺、纳家户清真寺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