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素有盛名的九大庙会

春节,俗称过年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最富有北京的民俗特色 。
五显财神庙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 。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 。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 。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 。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
临近财神庙一里余,路旁遍设香烛表纸的摊子 。入庙首要就是参拜财神 。只见殿内香烟绦绕,灯烛通明,也能听到钟磐悠扬之声 。这时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拥挤不堪 。敬神已毕,除可以在庙内品尝一些北京的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则是“请”上一些别具特色新福商品 。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寿’’字的红绒花和剪金纸花;还有长尺半、阔半尺的印有金鳞图案和“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的大红香客们在车前的灯叉上插着一只或大或小的风车,车把挂满了成串儿的金银元宝和红纸金鳞鱼;头戴毡帽缎带的隙缝中满插红绒花、金“福”“寿”字和孔雀翎,他们神采飞扬地“胜利”返航了 。
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 。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 。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东岳庙
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 。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 。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 。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
东岳庙内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类: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月下老人”,并建有“喜神祠” 。其中尤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 。
“七十二司”,即传说中阴曹地府里执掌对来自阳世的善恶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 。以前庙内还设有“阎罗宝殿” 。殿中塑有牛头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类的阴司“皂隶” 。他们有的勾锁亡魂,有的押着所谓阳世间的“恶人”在滥施非刑 。什么上刀山,下油锅,大锯锯,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过奈何桥等,真是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当初有个别小鬼行刑场面的塑像前还设有“机括” 。只见小鬼们双手高擎铁链,正欲拘拿亡魂 。其青脸红发,锯齿猿牙的凶恶相令人望而生畏 。但因殿内光线阴暗,香客们好奇心胜,必欲走近以窥端倪,谁料刚一上前,恰好踩中消息,只听哗啦啦一响,小鬼猛抖手中锁链,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霉香客的脖子上 。事出不防,香客们心中早已是恐惧不安的了,陡然经此一吓,竟有当场毙命者 。以后,事出多起,在舆论的压力下,也就将这种灭绝人性的玩艺儿拆掉了 。
而“喜神祠”却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了 。男女青年,或单独,或成双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然也有父母来为子女祈福的 。
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 。在今成方街一带 。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 。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 。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 。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 。”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 。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 。“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 。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
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的商品无所不有,而且还有珍奇异宝,连一些外国客商也赶庙会,做生意 。明代有这样的记载:“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 。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
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庙会的规模可不小 。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 。《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 。”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足见其盛况不一般 。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人民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 。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 。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 。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 。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 。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
50年代初期,土地庙的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不多了,但是庙的建筑还在,不过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
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 。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鲜为人知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 。清末《旧京琐记》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
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 。《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 。”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 。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
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 。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真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 。《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 。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 。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 。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 。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还镶嵌珠玉宝石 。扇面还有画师作画,书法家题字 。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
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 。每旬九、十有庙会 。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 天了 。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 。《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 。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 。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 。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 。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 。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 。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 。隆福寺后门通钱粮胡同,两侧聚集着很多乞丐,等候逛庙的人给他们一些施舍 。
后来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 。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 。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设备先进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 。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
厂甸
厂甸是当年老北京时代最重要的庙会之一,过春节逛厂甸是北京人的一大乐趣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 。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 。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 。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 。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以琉璃厂中间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大型庙会 。庙会期间,琉璃厂东西街、南北新华街、大小沙土园及吕祖寺附近的商贩连成一片,从串成佛珠状的大山里红,到五尺高的大糖葫芦;从顶着红点儿的爱窝窝,到层层起酥的油酥火烧;乃至年糕、豆腐脑、元宵、炸糕、小豆粥、豆汁、炸灌肠、面茶、蜂糕、煎春卷、炸松肉等等,应有尽有 。
玩儿的东西就更多了,有贴着金字标签,抖起来声势激昂的杨明远空竹;有一个个彩色风轮带动起一个个小锤儿,哗啦啦敲起一面面小鼓的各式风车;还有气球、琉璃喇叭、扑扑凳……加之五彩缤纷的大小沙燕儿,大到拖着彩绸尾巴的龙睛鱼,活眼睛、活关节、两三丈长的大蜈蚣,小到能放到火柴盒里的袖珍风筝,无不制作精美,令人目不暇接 。大席棚里的名人字画与街边小摊上的古旧书籍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海王村公园水法池前的广场,是一个露天茶座,两把装满开水的大铜壶,细瓷儿的茶壶和茶碗,加上几位肩搭白毛巾的伙计一吆喝,热乎里透着十足的京腔京韵 。
1963年以后庙会中断,于2001年1月在原址重新恢复 。
白云观
【老北京素有盛名的九大庙会】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 。以宗教活动为主 。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 。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 。传说正月十九日丘处机要降临人间超度有缘者 。庙会期间以出售香烛纸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种食品、儿童玩具等,日用百货为数不多 。会期还有各处民间花会狮子、高跷、旱船都来进香表演,锣鼓不断,热闹异常 。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巳万头攒动了 。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 。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 。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 。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 。
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 。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 。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 。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 。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 。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 。
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 。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 。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 。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 。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 。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 。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 。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
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就是骑小毛驴 。每逢庙会,一些人总要乐滋滋的骑在披红挂彩的毛驴身上,以享当年骑驴逛庙会的乐趣 。
除上述著名庙会外,老北京还有蟠桃宫庙会等也都有名 。北京郊区县的庙会亦极富特色,如妙峰山“香会”,白龙潭的“开潭”、戒台寺的晾经、天台山“魔王”、西顶娘娘庙“七十二司”等处庙会都很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