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勒勒车 蒙古族牧民必备的交通工具

作为一种载人运货的交通工具 , 勒勒车是过去北方蒙古族牧民必备的家当 。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 , 是蒙古民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通常用草原上常见的桦木制作 , 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 , 结构简单 , 使用方便 , 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 , 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 。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 。牧民们拉水拉牛粪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多离不开它 。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勒勒车组成的庞大的车队游动在碧草蓝天之间 , 首尾串联 , 一人可驾驭三五辆 , 甚至十余辆 , 有着“草原之舟”或“草原列车”之美誉 。显示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特有的风情 。
勒勒车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 , “行则车为室 , 止则毡为庐”(《匈奴志》) , 民族特色非常显著 。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 , 草原民族很早就已经使用这种交通工具了 。匈奴族的后裔敕勒族就使用“车轮高大 , 辐数至多”(《魏书·高车传》)的高车 。蒙古族的勒勒车可以视为是这种高车交通习俗的承袭和发展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保存了一幅18世纪的绘画作品《草原生活图》 , 画中就有蒙古族使用木辐牛车的场面 。另外一幅《毡车图》更为宏观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使用勒勒车迁徙新居地的场景 , 可见 , 勒勒车的使用是非常悠久的 。
勒勒车的另一个特点是大 。这个“大”不是说勒勒车比其它种类车大出多少 , 而是它的车轮大 。勒勒车双轮的直径一般都在一米四五左右 , 几乎和拉车的牛马一般高 , 所以勒勒车又被称为“大轱辘车” 。车的轱辘巨大 , 就使这种车适应地形的能力超强 。蒙古族人民短途运输长途迁徙中 , 无论是草原高山沼泽沙漠雪地沟壑 , 勒勒车走起来都如履平地 , 轻便快捷 , 非常适合蒙古族人民的生活 , 民族特色鲜明 。
勒勒车的第三个特点是“简便” , 操控简易方便 。用牛马骆驼都可以拉载 , 即使是妇女也可以驾御一连串的几辆 , 甚至十几辆 。勒勒车形制也简单 , 制作修理简易方便 。为了适应草原特殊的生活环境 , 勒勒车制作的地域特点突出 , 整辆车的车轴车轮辐条车辕车架等构件均是由桦木松木榆木柞木等木料制成 , 不含有任何铁制的成分 。车子分为下脚和上脚两部分 。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等构件组成 。车轮是由弧形的木辋连结而成 , 用36根辐条支撑 。上脚由两根长长车辕和数条车撑构成 。车辕一般长4米左右 , 中间用8到10条车撑固定 , 顶端缠上坚韧的绳索 , 以此套拉牲畜 。车子构造非常简单 , 而且全木质结构的勒勒车非常便于蒙古族人民就地取材进行制作 , 即使损坏也易找到材料修理 。
勒勒车是一个总的称呼 。在实际使用中 , 它可分为好几类 。牛马拉的大车 , 因构造大小而分为头大车二大车两种 , 主要用于搬运农产品和货物 。车身结实 , 载重量250~500公斤 。拉车的牛马视载重量多少与行程远近而定 , 头大车为4~10头 , 二大车为4~7头 。大车一日可行15~20公里 。马拉轿车有轿状装饰 , 专供乘客使用 。车厢上安装车篷 , 车篷用木头芦席或毡子制成 , 也有用木头和桦树皮制作的 , 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拉车牲畜一般使用骡子 , 主要是官吏或富者乘用 。马拉轿车车体轻便 , 速度较快 , 日行20~30公里 。牛车又分若干种 。有用于载物装水的无篷车 , 其载重量为100~250公斤 。有用于储粮并载人的库房车 。这种车在车体上置有带门的木柜 , 木柜多为长方形 , 在上面加盖或蒙以帆布 。有供牧民特别是妇女出门时乘坐的牛拉篷车 , 也就是电影及文学作品中常提到的草原上有名的大篷车 。这种车样式与轿车相同 , 车篷用毡子围起来 , 前面还有挡风雪的毡帘 。篷车车篷装饰各种图案 , 有的还加了花边 , 颇具民族特色 。
目前草原上已难以见到勒勒车了 。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艺人多数已上了年纪 , 且后继乏人 。这项传统技艺亟待抢救和保护 。鉴于它对蒙古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 2006年5月20日 ,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
【蒙古族勒勒车 蒙古族牧民必备的交通工具】作为蒙古文明的一个代表 , 勒勒车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在来兴安地区的游客还可一睹古老文明产物的风采 , 东乌珠穆沁旗等地的几个旅游景点都开展了乘坐勒勒车活动 , 使身在现代的游客能够亲身感受乘坐勒勒车在草原上游荡的远古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