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虽说端午节的习俗大致是相同的,但是每个地区的习俗还是有不一样的,以下分享山东省端午节习俗 。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 。旧时,山东农村多不知屈原是何许人,许多地方也把端午当成是纪念秃尾巴老李的节日 。
端午节之日,山东各地家家吃粽子并在门口插艾蒿,在小孩子手脚腕部拴上“禄寿线”(五色线);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临朐、滕州等地的妇女和小孩戴香布袋,据说可以驱瘟避邪 。从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为平淡艰难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
端午食俗
粽子,是端午节名副其实的标志性食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粽,芦叶裹米也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方的粽子形状已是不尽相同,角黍出现在北方地区,多以黍米(大黄米)包制,而南方人则创造出了“筒粽”,以竹筒盛糯米蒸制而成 。宋代以后,粽子又增加了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许多形状 。
和山东大多数地区用苇叶包粽子不同,在沂蒙山区和日照等地区,人们用山坡上的一种波勒树叶包粽子 。其形状有点像手掌,但比手掌要大 。每年清明节前后,人们采来晒干,用于包粽子、蒸馒头 。
端午日,山东各地还有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 。吃艾鸡蛋,是老济南过端午的重要习俗 。他们相信,端午节这天吃一枚用艾叶煮的鸡蛋,可以健身祛病,一年安康 。这习俗在济南一直延续至今 。
除粽子、鸡蛋外,端午节的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 。
插艾蒿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蒿 。除了插艾蒿外,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
五毒兜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 。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 。”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 。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
画门符
济南人过端午节时兴画门符 。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 。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
采药
端午节时,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 。俗谣曰:“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 。”一些用其根茎入药的植物,至端午时节已经成熟,可以入药 。胶东地区的人们会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后挂起来留作以后做药材用,就连不能进山采药的老人,也要在村前寨后的田间地头采一些常见的草药备用 。
艾草是端午采摘的药材中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 。旧时人们将艾条、菖蒲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蒿、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 。还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女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在民间,人们常将艾蒿晒干搓成艾绳,用来熏蚊子 。夏夜户外乘凉之时,只要将艾绳燃了,艾的香味便会随着烟雾而弥漫四周,蚊子便不敢近前了 。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约起源于汉代,到目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五彩线是用青、白、红、黑、黄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 。同时象征着东、西、南、北、中,蕴含了五方的神力 。系五彩线也有讲究,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系在脚腕上,但要男左女右,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系好 。系线时,孩子们不能开口说话,所以有很多大人是在五月初四的晚上等孩子熟睡后,悄悄地给孩子系上 。
系上的五彩线摘下时也是有讲究的 。五彩线要在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摘下,压在石头下面,老人们说五彩线会在石头下变成一条“圣虫”(蛇)爬走,灾病也就随着带走了;也有人说摘下的五彩线要放在雨水中被冲走,这样好运也就随之而来 。
从明代开始,沂蒙山区的一些地方还有把泥哨配上五丝线做成五丝哨,挂在儿童脖子上趋吉避凶的习俗 。五月五日这一天,小孩会戴上五丝哨,走到一起鼓起腮帮子,比比看谁吹得更响,颇为有趣 。
剪纸
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在蓬莱、长岛等地比较盛行,现在蓬莱端午贴剪纸的风俗已经消失,而在长岛县北面的几个岛,如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风俗 。
海岛上的人以农历五月初一为“小端午”,在这一天便拉开了节日的序幕 。清早起来,人们先在大门的门槛上贴一对牛形剪纸 。他们认为,力大无穷的黄牛可以把门避灾 。到了五月五日这一天,太阳还没出山,节日剪纸就已张贴完毕 。这一天,剪纸主要还是贴在大门上,但又不仅限于大门,凡是住房有孔通向外面的地方都要贴 。大门上仍要贴一对黄牛,有的还要在牛身上书写文字:“我是天上老黄牛,专到人间吃忧愁 。”黄牛之外,再贴上葫芦、宝剑,窗上贴虎、猫 。节日的海岛,简直就是一个剪纸作品的长廊 。
据滨州民俗学者张洪庆先生介绍,在滨州一带,有在大门上贴艾虎和剪纸葫芦的习俗 。剪纸葫芦的样子有好多种,有“莲花双鱼”“仙桃石榴”等,葫芦意为祛邪免灾保平安,“莲花双鱼”意为连年有余,总之大都是表现多子、多福、多寿,富贵有余、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图案,反映了人们祝福平安、祈求美好的愿望 。
拉露水
在胶东一带,端午节期间,有一个有趣的活动,便是“拉露水”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起大早,在太阳出来之前,孩子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擦脸,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细,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 。大人则牵着牲口,到沟边夼旁,一边拉露水洗脸,一边看牲口啃嫩草 。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可以不得杂病 。在海阳、莱阳一带,端午清晨,乡间的老太太都要穿上新衣,趁着太阳未出之时上山“拉露水” 。
乳山的拉露水习俗更有情趣 。端午的头一天,大姑娘、小媳妇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采集月季花,再去山里、河边采摘来艾蒿心、桃树心、柳条皮、腊条皮等 。回家将这些都洗净,用清水浸泡在一个大盆中,露天置放于院中干净空阔之处,经过一夜的雨露滋润,第二天清早捞出花草,那水清香四溢 。全家人用这水洗脸、洗胳膊,那是一种神清气爽、余香袅袅的美妙感觉 。
这不仅体现了乡野百姓对自然的尊重与认识,而且整个过程富有美感 。其实这种习俗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周代,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的记载了,屈原的《楚辞》中也有“浴兰兮沐芳华”的诗句 。如此说来,这种习俗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
饮酒泛舟
端午节,南方有传统的龙舟竞渡,而在北方,因地域的关系,这种传统的水上竞赛运动被演变为富有诗情画意的饮酒泛舟活动 。据清道光二十年《济南府志》记载:“五月,仲夏月五日,历之士大夫携酒泛湖作碧筒饮 。”1940年《历城县志》记载:“五月,仲夏月‘午日’,士大夫携酒泛舟,作折筒饮,即小民亦携一壶,俱饮树下 。”端午节这天,济南名士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 。
在山东,端午节除了湖上泛舟、山上采露之外,尚有武场“演柳”活动 。此日乡民聚集于教场内,搭立彩门,悬挂葫芦或鸽子,走马射之 。这种民间射击比赛为何定在端午节举行,尚无可靠史料记载,但其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 。
端午食俗
粽子,是端午节名副其实的标志性食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粽,芦叶裹米也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方的粽子形状已是不尽相同,角黍出现在北方地区,多以黍米(大黄米)包制,而南方人则创造出了“筒粽”,以竹筒盛糯米蒸制而成 。宋代以后,粽子又增加了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许多形状 。
和山东大多数地区用苇叶包粽子不同,在沂蒙山区和日照等地区,人们用山坡上的一种波勒树叶包粽子 。其形状有点像手掌,但比手掌要大 。每年清明节前后,人们采来晒干,用于包粽子、蒸馒头 。
端午日,山东各地还有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 。吃艾鸡蛋,是老济南过端午的重要习俗 。他们相信,端午节这天吃一枚用艾叶煮的鸡蛋,可以健身祛病,一年安康 。这习俗在济南一直延续至今 。
除粽子、鸡蛋外,端午节的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 。
插艾蒿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蒿 。除了插艾蒿外,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
五毒兜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 。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 。”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 。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
画门符
济南人过端午节时兴画门符 。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 。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
采药
端午节时,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 。俗谣曰:“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 。”一些用其根茎入药的植物,至端午时节已经成熟,可以入药 。胶东地区的人们会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后挂起来留作以后做药材用,就连不能进山采药的老人,也要在村前寨后的田间地头采一些常见的草药备用 。
艾草是端午采摘的药材中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 。旧时人们将艾条、菖蒲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蒿、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 。还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女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在民间,人们常将艾蒿晒干搓成艾绳,用来熏蚊子 。夏夜户外乘凉之时,只要将艾绳燃了,艾的香味便会随着烟雾而弥漫四周,蚊子便不敢近前了 。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约起源于汉代,到目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五彩线是用青、白、红、黑、黄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 。同时象征着东、西、南、北、中,蕴含了五方的神力 。系五彩线也有讲究,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系在脚腕上,但要男左女右,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系好 。系线时,孩子们不能开口说话,所以有很多大人是在五月初四的晚上等孩子熟睡后,悄悄地给孩子系上 。
系上的五彩线摘下时也是有讲究的 。五彩线要在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摘下,压在石头下面,老人们说五彩线会在石头下变成一条“圣虫”(蛇)爬走,灾病也就随着带走了;也有人说摘下的五彩线要放在雨水中被冲走,这样好运也就随之而来 。
从明代开始,沂蒙山区的一些地方还有把泥哨配上五丝线做成五丝哨,挂在儿童脖子上趋吉避凶的习俗 。五月五日这一天,小孩会戴上五丝哨,走到一起鼓起腮帮子,比比看谁吹得更响,颇为有趣 。
剪纸
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在蓬莱、长岛等地比较盛行,现在蓬莱端午贴剪纸的风俗已经消失,而在长岛县北面的几个岛,如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风俗 。
海岛上的人以农历五月初一为“小端午”,在这一天便拉开了节日的序幕 。清早起来,人们先在大门的门槛上贴一对牛形剪纸 。他们认为,力大无穷的黄牛可以把门避灾 。到了五月五日这一天,太阳还没出山,节日剪纸就已张贴完毕 。这一天,剪纸主要还是贴在大门上,但又不仅限于大门,凡是住房有孔通向外面的地方都要贴 。大门上仍要贴一对黄牛,有的还要在牛身上书写文字:“我是天上老黄牛,专到人间吃忧愁 。”黄牛之外,再贴上葫芦、宝剑,窗上贴虎、猫 。节日的海岛,简直就是一个剪纸作品的长廊 。
据滨州民俗学者张洪庆先生介绍,在滨州一带,有在大门上贴艾虎和剪纸葫芦的习俗 。剪纸葫芦的样子有好多种,有“莲花双鱼”“仙桃石榴”等,葫芦意为祛邪免灾保平安,“莲花双鱼”意为连年有余,总之大都是表现多子、多福、多寿,富贵有余、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图案,反映了人们祝福平安、祈求美好的愿望 。
拉露水
在胶东一带,端午节期间,有一个有趣的活动,便是“拉露水”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起大早,在太阳出来之前,孩子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擦脸,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细,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 。大人则牵着牲口,到沟边夼旁,一边拉露水洗脸,一边看牲口啃嫩草 。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可以不得杂病 。在海阳、莱阳一带,端午清晨,乡间的老太太都要穿上新衣,趁着太阳未出之时上山“拉露水” 。
乳山的拉露水习俗更有情趣 。端午的头一天,大姑娘、小媳妇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采集月季花,再去山里、河边采摘来艾蒿心、桃树心、柳条皮、腊条皮等 。回家将这些都洗净,用清水浸泡在一个大盆中,露天置放于院中干净空阔之处,经过一夜的雨露滋润,第二天清早捞出花草,那水清香四溢 。全家人用这水洗脸、洗胳膊,那是一种神清气爽、余香袅袅的美妙感觉 。
这不仅体现了乡野百姓对自然的尊重与认识,而且整个过程富有美感 。其实这种习俗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周代,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的记载了,屈原的《楚辞》中也有“浴兰兮沐芳华”的诗句 。如此说来,这种习俗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
饮酒泛舟
端午节,南方有传统的龙舟竞渡,而在北方,因地域的关系,这种传统的水上竞赛运动被演变为富有诗情画意的饮酒泛舟活动 。据清道光二十年《济南府志》记载:“五月,仲夏月五日,历之士大夫携酒泛湖作碧筒饮 。”1940年《历城县志》记载:“五月,仲夏月‘午日’,士大夫携酒泛舟,作折筒饮,即小民亦携一壶,俱饮树下 。”端午节这天,济南名士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 。
【山东端午节习俗】在山东,端午节除了湖上泛舟、山上采露之外,尚有武场“演柳”活动 。此日乡民聚集于教场内,搭立彩门,悬挂葫芦或鸽子,走马射之 。这种民间射击比赛为何定在端午节举行,尚无可靠史料记载,但其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