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人口1.8万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无本民族文字 。
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3000多基诺族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 。1954年6月,党和政府派民族工作队进基诺山区,1957年2月成立“攸乐山区生产文化站”,1958年建立基诺洛克公社 。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 。
基诺乡旧称为基诺山,清代文献写为攸乐山,都是以基诺族自称而得名,足见基诺族是当地的古老居民 。有关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18世纪 。基诺山因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 。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思通(今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了砖城,驻军500人,欲在这里建立滇南重镇,但时隔6年因瘴气厉害而裁撤,此后只在这里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 。后来傣族土司统治基诺山区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国民党地方政府催缴贡赋 。1941年10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人民为了反抗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残酷压榨,在操腰的领导下,团结哈尼、瑶、汉等族人民,同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 。无本民族文字 。
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 。
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
日常食俗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 。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 。玉米则侧重于吃青 。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也有直接把米带上山,就地砍竹筒、采集野菜,把米和菜放在竹筒里煮熟而食 。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其中有自家种植的青菜、白菜、韭菜、葱、姜及随时采集和猎获的山菜野味,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经常猎有野猪、野牛、鹿、麂子、野狗、大蟒蛇和捕捉松鼠、竹鼠、穿山甲、河蟹、鱼、鸟及各种昆虫 。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菜蔬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酸荞(野生植物,形似荞麦叶,味酸)、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 。其中以竹笋最为常见,竹笋可鲜吃,可与鸡、狗肉、猪排和兽肉一起炖吃,也可制成干、酸笋和基诺族特有的压笋保存 。制作压笋时,将部分笋片装入大竹筒内,用一根与竹筒口径粗细大致相同的木棍把笋片舂实,再压上石块,每隔5天往竹筒内加一次笋片,直至压满、干透为止,最后剥去竹筒,将压干的笋片用芭蕉叶包好备常年食用 。丰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诺族能在不同的季节里烹制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 。如: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众筒烧麂排,即取鲜竹一节装入水和盐,旺火烧沸,下入麂子排骨,沸时下焙香的草果,煮至离骨,倒入装有焙香的八角粉碗内,色棕黄,味鲜香 。又如油煎扫把虫,扫把虫是客至现去采来待客的佳品 。此虫寄生于扫把草,白色,长约一手,像筷子那么粗 。焙干煎香,营养丰富,味道很像青豆米等 。
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 。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 。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 。
在毛俄、茄玛等寨的部分基诺族妇女中,有食一种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适,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 。
节庆、祭祀、礼仪食俗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 。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所用的牛一般都是在过年之前全村派人专程去买,买回后将牛拴在寨王家后的一根柱子上,剽牛时全村寨的人一起举行剽牛仪式,届时由几个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脚,而后割下牛臀部一块肉祭祀,余下的牛肉大家分食,与此同时还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胆、蒜、姜、辣子、酸笋、槟榔、绿叶、酒做一种名为“克勒刹”的凉菜,与3只鸟和飞鼠干巴等组成礼物,送给邻近村寨的寨王家,并顺颂赞美之词 。剽牛后各家的家长都要到长老(家族长)家祭祖过年,长老要设宴款待,按规定入席 。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 。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视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必须注意不成文的禁忌,如:煮麂子头时须在妇女睡觉后进行,产妇不能吃用铜、铁锅鱼的饭;祭过寨神的食物,必须在村、社长门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准拿进寨;在民间有食鸡肉可以治病之说 。婴儿满月,其父要闭门烤一只小鸡独食,当天父亲不准讲话,认为这样可为小儿消灾免祸 。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 。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在民间一直保留以酒代罚之习,凡违反了村规寨法或做错了事的人,一般要罚其10碗酒,重者要罚当事人两头猪、百余斤大米和几十斤酒,请全村老少共餐一顿 。过去基诺族有过成年礼之俗 。孩子过成年礼时,要膘牛,牛肉用芭蕉叶包好,分送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以表示庆贺;男女青年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要杀猪请客,新娘进家后,公公要赏一只鸡腿 。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还保留着许多古俗 。如血缘婚的遗迹依然存在,有的村寨并不禁止氏族内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内婚,但不禁止氏族内的恋爱同居 。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也相当多,平时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招魂”;在上新房的仪式上,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族内最年长的女性;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他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 。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 。个别村寨在20世纪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楼,这个父系大家庭公社虽然共居一处,但分居各房间的小家庭却又是个体经济,单独生产和消费,呈现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 。这些原始社会古老遗迹可谓基诺村社的特点之一 。
基诺族农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员共居的地缘村落(巴朵寨除外),每个村社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 。村社各有其标有传统界桩的土地界限,界内的土地归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 。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内部占有形式则分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有、个体家庭私有3种,但公有制是主要的 。在农业生产中盛行换工互助,狩猎中盛行原始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原始租佃、雇工、借贷关系已经发生,但并未出现不劳而食的剥削者 。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长老叫卓巴,次为卓生,他们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其职责涉及村社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
基诺族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农具基本上是铁制的,有砍刀、镰刀、小手锄等 。主要农作物是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 。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 。大牲畜有黄牛、水牛,但不用来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还饲养家畜家禽 。种茶、制茶业有一定发展 。采集和狩猎仍是基诺族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 。手工业还没有和农业分工,主要在农闲时进行,经营打铁、竹篾编织、纺织、酿酒、木工等 。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队进入基诺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基诺族人民发展生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生产和文化,使基诺族社会由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诺山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采取以林为主,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 。现在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库 。建起了水电站,基诺山寨有了电灯 。开始使用拖拉机,农产品加工也用了机器 。砂仁、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收入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多数适龄儿童能入学读书,还有一些青年在大专院校深造 。乡建立了卫生所,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
文化艺术
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 。在神话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玛黑和玛妞》、《女始祖尧白》等 。前者叙说的是基诺族的创世纪,洪水故事和兄妹成婚 。后者叙说的是尧白造天地后,撒茶籽在基诺山,使基诺族以种茶谋生 。民间故事有反映纯洁爱情的《两个小伙子》,有反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宝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 。基诺族诗歌分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种,反映的内容广泛,格调含蓄而真切,生活气息浓郁 。
基诺族民间音乐也相当丰富 。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 。主要乐器有口弦、“毕吐鲁”——二洞箫和二胡、“七柯”(用7个竹筒组成,有7个音阶)、“塞吐”(大鼓)、硭和钹等,基诺族人民喜爱歌舞,从小学习传统曲调,成年即兴填词,对歌 。在节日和一些重大仪式期间,载歌载舞,舞蹈动作一般较简单 。
基诺族还有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 。基诺族妇女在衣饰、挎包、手帕及送给情人的腰带上,刺绣上精美的图案,做工精致,花纹匀称 。
【基诺族简介】风俗习惯
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女子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7色纹饰的短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刨相间、镶边的短裙 。基诺族主食大米,佐餐的食物主要是妇女采集的野菜、野果和菌类及其自产的蔬菜瓜果 。肉食以牛、猪、狗、鸡为主,男子猎获的动物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 。基诺族的房屋建筑过去是“干栏式”的竹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渐以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顶“竹楼”,代替不结实又不利于防火的茅草顶竹楼了 。
基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婚后很少离异,过去仍保留着某些对偶婚和群婚残余 。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之后,即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 。在劳动中对歌,并用树叶为信约定相会的时间地点;待两人情投意合后,即可同居 。一般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时,必须长老亲临 。新娘婚后5日归家,过几天才返回男方家长住 。
基诺族的丧葬一般实行土葬,挖独木为棺,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 。死者生前的全套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富者还埋入一铜锅银子 。墓表搭盖竹楼,内设竹桌,死者家属每天到竹房献饭3次,祭供1—3年,然后拆竹房 。由于公共墓地很少,又不能随意扩大,故基诺族有在前人墓穴中埋入新棺的习俗 。孕妇、精神病患者死亡,实行火葬 。基诺族夫妇不合葬 。
基诺族的山寨,多建于山顶或半山腰上,山寨周围和寨中无一块平地,四周森林环绕,有着独特的热带雨林奇观 。这带方圆几十公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在这些山寨旅游,时常遇到各种动物从林中来寻食,听到多种鸟啼鸣,这时心情为之一畅 。冬季大雾覆盖山寨,当太阳出来后,山顶的山寨形似悬在空中,真是美景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