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传统体育

乌孜别克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多在传统民族节日里举行,有时也在百花盛开、阳光明媚的节假日里举行 。由于长期和其他兄弟民族杂居相处,乌孜别克族的民间体育与维吾尔、哈萨克族大体相同,喜好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
赛马
在乌孜别克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马被视为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备受乌孜别克族人民的喜爱 。赛马项目分男子和女子,运动员年龄不限,骑手多为少年男子 。参加比赛的马匹,几个月前就要进行挑选和训练 。赛马场一般为平坦的大草场,原为直线跑,后改为环形,赛程一般10-30千米 。
赛前,领队带领骑手绕场两周,同观众见面 。骑手们头戴花帽,或者裹上蓝色的或粉红色的丝绸头帕,左手引缰,右手执鞭,显得精神抖擞 。参赛马匹不具马鞍,经骑手精心打扮,额头翘起"朝天辫",鬃毛编成辫子,扎上鲜艳的绸带,马尾打结卷起 。这时的赛马场上,匹匹赛马毛色油亮,打着响鼻,急不可待,跃跃欲试,更增添了赛场热烈而紧张的气氛 。
绕场完毕,人马一字形排列于起跑线上,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群马如箭离弦,风驰电掣 。骑手们纵马扬鞭,你追我赶 。观众们大声喝彩,声震原野 。当一匹匹赛马疾驰之时,骑手们低伏马背,一面扬鞭催马,一面娴熟地揩试着奔马眼帘周围的汗水,因为汗水流进马眼里会直接影响马的速度 。这极为壮观的场面,常使人山人海似的观众欢呼跳跃,助威的呐喊声如大海潮涌 。比赛结束后,取得名次的骑手依次排列于指挥台前受奖,享有很高的荣誉 。
【乌孜别克族传统体育】摔跤
乌孜别克族摔跤历史悠久,相沿成习,逐渐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民间体育节目 。大凡众人聚在一起,只要有比较松软的土地,就可摆开架势摔上几跤 。摔跤时不分体重级别,有时一跤定胜负,有时则施行三跤两胜制 。凡有伤害对方的动作都算犯规 。
击木
击木又叫“嘎里特克”,是俄语借词 。这一比赛活动最早由塔塔尔人于1851年从俄国引进到伊宁 。因为它对场地和器具的要求简单,又有利于增强臂力,培养目测力和判断力,所以很快就在伊宁地区普及起来 。
到了近代,逐渐成为乌孜别克族群众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比赛的器具分小木柱和击木棒,都用木制成 。小木柱长18厘米,直径约5厘米,共10根,每队5根 。击木棒长约80厘米,一头直径约7厘米,一头直径约5厘米 。每两根击木棒编一个号,每个队员配备两根同号棒 。
比赛场地长22米,宽6米 。场地正中划一中线连接两条边,中线两边隔1.5米各划一条平行线作为起步线 。场地两底线中心点上各划3米见方的区域作摆木区,摆木区平行于中线的一条边线叫初次进攻线 。比赛分甲乙两队进行,每队人数相等,可以单数,也可以双数 。比赛开始后,甲方队员依次从乙方摆木区初击线后面向本方摆木区内摆成圆形的小木柱掷击 。掷击时,只要将任何一个小木柱击出摆木区外,即可移至中线处继续掷击,直至将其余小木柱击出摆木区外,然后,再另摆一个图形,再从初击线处开始掷击,先击完所商定的某一种图形的队或人为胜者 。如果先击的一队首先掷击完小木柱,后击的一队在最后一轮中也紧接着击完小木柱,则判所剩掷击棒多者为获胜者 。
叼羊
叼羊是乌孜别克族青年男子普遍参加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传说叼羊活动起源于中世纪 。当时,突厥各部落主要从事游牧业,而狼是牲畜的死敌,因此,牧民们对狼特别仇视,他们一旦猎获了狼,便将狼驮于马背上奔跑,大家一拥而上,争相抢夺,以此开心娱乐 。后来发展成一种专门的娱乐形式,并由叼狼改变为叼山羊或叼山羊羔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
叼羊是一种激烈的马上活动,是一场力量和勇气的较量,是比赛马和骑术的一项活动,多在节日和喜庆集会时举行 。叼羊多在平坦开阔的大草地上举行,分为个人和集体两种比赛形式 。习惯认为,吃了被叼的羊肉,能除病免灾,而且会交好运 。
乌孜别克人民把叼羊看成是祈求幸福的仪式 。他们认为,如果叼到羊的人把羊扔到谁家的门口,就表示给谁家送喜讯来了,这家的主人就得给叼羊的人和马披红戴花,热情招待 。如果是在婚礼时叼羊,那就更有风趣了 。太阳刚升上东方,参加婚礼的人就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走出毡房,聚会在广阔的草原上 。大家都到齐后,新郎和新娘从主婚人手里接过宰好的肥羊送到人群中心,随着新郎的一声长啸,叼羊活动就开始了 。刹那间,骑手们分成两方,激烈争抢 。只见他们时散时聚,左右驰骋,角逐得难分难解,直到黄昏才住手 。这时,草场四周围观的人鼓掌庆贺,胜利者高举夺得的羊,向人们挥手致意 。举行婚礼的人家会高兴地宴请大家欢乐通宵,尽兴方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