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翻身、跃龙门、龙抬头、龙点头、龙嬉戏、龙摆尾、龙抢宝、龙飞跃、龙翻腾、龙缠身……这是黔江区黄溪镇“板凳龙”的独特动作 。“板凳龙”是一种源于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亦是民间传统的体育竞技,它是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由于水龙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 。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虽然全国不少地区都存在“板凳龙”这种民间艺术,但黔江区黄溪镇的“板凳龙”作为土家族地区现存较少的传统体育大型表演节目,你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溪镇土家苗寨,走近“板凳龙”,感受民间艺术的博大与精深 。
参加运动会获殊荣
据资料记载,黔江区黄溪镇“板凳龙”起源于尧舜大禹治水时代,那个时代雨水少,农作物连年失收,灾荒严重,民不聊生 。黔江区黄溪镇副镇长李清福告诉采访人员,相传在那时海龙王能降雨,民间就以“板凳龙”的方式求雨 。由于当时无任何工具,就用稻草扎成龙,固定在板凳上,边舞龙边泼水,求神造雨 。
“据说,最开始在白石复兴法龙寺舞‘板凳龙',龙就现身,龙池盖(小地名)就降雨,黄溪河还涨大水 。后来,一遇天干,人们就舞龙求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李清福告诉采访人员,“板凳龙”世代相传,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竞技活动 。
“改革开放后,为继承民族文化传统,黄溪镇开始尝试制作‘板凳龙',当时用竹、木、布扎了一条常见的长龙灯舞道具,扎了用6条板凳所制作的‘板凳龙' 。”李清福告诉采访人员,1991年11月,黄溪区(原黔江县时)民族体育代表队“板凳龙”参加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获国家民委、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称号 。1992年参加广西南宁少数民族运动会,获三等奖 。
道具独特表演精彩
“‘板凳龙'的道具原用稻草制作而成,固定在板凳上 。现在是用竹木编成龙头、龙角、龙眼、龙身、龙脚,用红布做舌头,绘画后固定在板凳上 。”李清福告诉采访人员,1991年,村民杨定祥在原有6条板凳制作的“板凳龙”的基础上,又用12条板凳改制了“板凳龙”,所用的竹材大多是柔软的细蔑,先编好龙头,用红布做舌头,报纸卷曲做成龙角,乒乓球做龙眼,扎龙身、龙脚,然后将龙头龙身合拢,订在板凳上 。表演时,前后各一人分别抓住板凳脚和谐舞动,昂头、张嘴,伴随着“马过桥”的引子和反复打击的锣鼓旋律,在各组绣球的引导下,翩翩起舞 。
据了解,黔江区黄溪镇“板凳龙”在表演时共有10个动着:龙翻身、跃龙门、龙抬头、龙点头、龙嬉戏、龙摆尾、龙抢宝、龙飞跃、龙翻腾、龙缠身 。
“板凳龙”艺术价值解析
黔江区黄溪镇“板凳龙”作为土家族地区现存较少的传统体育大型表演节目,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意志,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具有历史源远流长、表演精绝、促进一个地区竞技文化发展等特征 。作为土家族传统遗存,它具有哪些价值呢?
民族历史文化价值:黄溪镇“板凳龙”作为土家族先祖遗留下来的民族传统,既保留了本民族体育传统的信息,也综合了其他民族的体育精华,是中华传统的一条支脉 。特别是其中的表演动作,留存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古兵器技法 。同时考察板凳龙的渊源,可以了解土家族历史文化以及土家族宗姓迁徙、交流、融合的轨迹 。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的实用价值:黄溪镇“板凳龙”的传承让群众强健身体,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板凳龙”的表演,促进了当地民族体育的兴盛,使土家族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 。
“板凳龙”濒危状况严峻
“由于地理环境较为恶劣,加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人们多外出打工谋求生计,加上农活繁重,‘板凳龙'练习者和练习时间越来越少 。”李清福告诉采访人员,以前,每年春节和重大节日期间,“板凳龙”传承人都要聚集在一起,切磋武艺,交流心得,现在这一习惯已不复存在,主要原因是多数青壮年在外打工挣钱,很少回乡 。
另外,传统“板凳龙”表演生存空间日渐缩小,以前人们表演多为健体防身,所以曾有谋求成为“板凳龙”传人的需求,而今各种健身活动的开展,表演之人已经不多,同时组织次数越来越少,使不少爱好者无法表演 。因此,“板凳龙”已面临传承危机 。虽然现有传人数百人,但多系以前传授,其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向,青年人很少 。
据了解,“板凳龙”现有传人平均年龄约45岁,45岁以下不到20人 。
5年计划保护“板凳龙”
【黄溪“板凳龙” 彰显民间传统竞技艺术】据了解,为了保护“板凳龙”这项民间艺术,黔江区黄溪镇政府下足了功夫 。李清福告诉采访人员,保护的具体措施为:一是整理“板凳龙”的相关资料 。二是依托旅游开发和民族体育发展,将“板凳龙”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民族群众体育健身项目,并作为黔江民族风情旅游的重要内容,进行论证和实施 。三是成立“板凳龙”队,经常在景区和各种文化活动中表演,在当地学校体育课中,传授“板凳龙”的动作,在群众和学校开展“板凳龙”培训 。四是由政府或相关部门举办“板凳龙”比赛,推进“板凳龙”的传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