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乱弹”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这是从狭义来说;若从广义讲,乱弹戏又不囿于河北 。明代至清初,陕西的秦腔因用弹拨乐伴奏,而被称为“乱弹”(这里的“乱”,不是杂乱,乃指弹拨的技法和频率) 。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仁,于康熙四十六年秋在山西平阳观看了当地的戏曲,写有一首《乱弹词》:“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 。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qú shū,毛织的地毯 。古代演戏地上多铺地毯,所以又用“氍毹”代指舞台)一片是邯郸 。”(诗意是:这里的蒲州梆子曾为皇帝演出过,要不是今天亲到剧场一观,真难相信如此精彩 。葵娃这个伶人的台步,走得无人敢比,吸引得艺徒们就像到邯郸学步一样向她学习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的其他剧种统称“乱弹” 。
京剧兴起之初,有人也称其为“乱弹”,瞿秋白在一篇文章中就曾说过,“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黄,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 。”直到今天,人们在褒扬某些演员能文能武、什么剧种也能唱时,依然称之为“文武昆乱不挡” 。这里的“乱”即指昆腔以外的剧种 。
文章插图
河北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 。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 。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 。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 。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 。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 。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河北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 。1918年和1928年,河北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 。建国后,威县、藁(gǎo)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 。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 。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 。l954年威县乱弹剧团还请回老艺人,排演了《临潼山》,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966年5月,在天津举办河北省中小型现代戏汇报演出,威县乱弹剧团演出的《姑嫂打靶》颇受称道 。令人惋惜的是,河北省仅有一个乱弹剧团(威县乱弹剧团),也因故于1983年改唱豫剧 。
河北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 。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 。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 。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 。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 。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 。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
【中国戏剧—乱弹】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河北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 。1918年和1928年,河北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 。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 。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 。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 。l954年威县乱弹剧团还请回老艺人,排演了《临潼山》,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966年5月,在天津举办河北省中小型现代戏汇报演出,威县乱弹剧团演出的《姑嫂打靶》颇受称道 。令人惋惜的是,河北省仅有一个乱弹剧团(威县乱弹剧团),也因故于1983年改唱豫剧 。
- 中国戏剧—京剧
- 中国戏剧—哈哈腔
- 中国戏剧—老调
- 中国戏剧—丝弦
- 哈尔滨民俗介绍
- 中国各省区人血统之主要来源
- 中国传统“寿”文化
- 中国习俗之情人节
- 仡佬族节日——吃虫节
- 龙民俗-中国民俗节日中和龙有关的民俗